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7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通过研究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取向硅钢在薄板坯连铸连轧全流程中的组织演变,比较了工艺优化前后的差别。结果表明,TSCR流程试制的取向硅钢经传统的后工序工艺处理,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5.5μm,晶粒度为8.61,生产出来的成品中的二次晶粒的尺寸与普通取向硅钢的相当,成品的性能为B8=1.865 T,P1.7/50=1.409 W/kg;后工序的工艺优化后,初次再结晶晶粒更加细小和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3.6μm,晶粒度为9.13,二次再结晶发展更加完善,成品的磁性能得到提升,为B8=1.884 T,P1.7/50=1.394 W/kg;证明以Cu2S为主抑制剂采用TSCR流程生产取向硅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组织和析出物对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退火板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退火板平均晶粒尺寸增加,P15/50明显降低,B50略有升高.退火温度在1 000℃时,退火板的综合性能较好.析出物主要是AlN、(MnS+ AlN)和(MnS+ Al203)复合析出物,尺寸较粗大,主要集中在1.0~2.5 μm,...  相似文献   
63.
运用金相观察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实际生产条件下50W1300无取向硅钢在热连轧—冷轧—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和织构的演变。结果表明,在热塑性加工过程中,热轧板表层均为等轴晶,芯部为变形压扁组织。经冷轧后,热轧组织转变为扁平的带状组织,芯部呈现纤维组织特征。退火组织为晶界清晰且较规整的等轴铁素体晶粒。沿厚度方向,热轧板织构类型不同。冷轧板织构类型基本不变,主要为α织构、γ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100}<110>;在板厚1/4处,α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强度达到最高,γ织构显著减弱。退火板中γ织构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常化对CSP流程生产的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组织、织构和成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SP流程生产,且在相同的冷轧及退火制度下,经1000℃×2min常化处理的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其最终退火成品的铁损P15/50比不常化试样下降了10.5%,磁感B50比不常化试样提高了2.5%;常化使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成品的平均晶粒尺寸增大,成品铁损P15/50相应减小;同时,常化使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成品中高斯织构的强度增加,γ纤维织构的强度减弱,这有利于成品磁感B50的提高。  相似文献   
65.
实芯纯钙线在LF精炼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实芯钙线(99.35%Ca)和钙铁线(30.53%Ca)在160 t、230 t和300 t LF精炼过程应用的冶金效果。喂纯钙线前后平均钢水的酸溶铝、硫含量和温度分别为0.036%、0.010%、1 587℃和0.029%、0.008%、1584℃。与喂钙铁线相比,喂实芯纯钙线,钙的收得率提高10%,喂线量少50%,喂线时间缩短2~3 min,钢水温降减少3~5℃,具有明显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66.
CSP生产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常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钢CSP流程生产电工钢特点为基础,模拟了典型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50W310)的生产过程,研究了常化温度对典型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50W310)的组织、织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轧板常化处理的成品磁性能完全达到国标要求;在实验室研究的热轧板常化温度范围内(900~1 050℃),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热轧板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成品晶粒平均尺寸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成品中织构强度变弱,特别是{111}、{112}和{114}等织构明显减弱;成品铁损P15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磁感B50值单调递增,但增幅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67.
马良  荣哲  项利  仇圣桃  赵沛 《特殊钢》2013,34(4):59-61
2.9 mm热轧3%Si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板(/%:0.004 6C、3.04Si、0.32Mn、0.49Als、0.004S、0.013P、0.0042N)由CSP(Compact Strip Production紧凑式带材生产线)流程:120 t BOF-70 mm CC-热轧工艺生产。热轧终轧温度872℃,卷取温度683℃。铸坯及热轧板的组织和夹杂物的分析结果表明,铸坯组织为典型的贯穿柱状晶组织;热轧板边部为再结晶组织,中部为纤维组织带有少量再结晶晶粒;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主要夹杂物为铸坯-Al2O3, AlN和Cu2S+MnS;热轧板-Al2O3, AlN,AIN+MnS和Cu2S+MnS。  相似文献   
68.
花艳侠  张晨  马良  荣哲  项利  仇圣桃 《特殊钢》2015,36(1):62-64
通过Gleeble-1500应力-应变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由70 mm连铸坯锻成的Φ13 mm棒材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0.002 7C,3.06Si,0.32Mn,0.013P,0.004S,0.50Al,0.002 7Ti,0.004 2 N)的高温(600~1 250℃)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应变速率为1×10-3s-1时,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仅存在第Ⅰ脆性温度区(1 250℃至熔点),第Ⅱ脆性温度区和第Ⅲ脆性温度区均未出现,主要原因是超低碳(≤50×10-6)、高硅(3%Si)致使硅钢凝固冷却过程中不经历α-γ-α相变,避免了固溶的硫、氧等元素以(Fe,Mn)O、(Fe,Mn)S、AI2O3等形式在奥氏体晶界沉淀和长大导致晶界强度降低,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69.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试制含钒钛普通取向硅钢,采用不同的二次冷轧压下率进行轧制并研究了其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时,组织中与轧向呈约35°夹角的Ⅰ类宽切变带最为密集,这有利于在最终二次再结晶退火中获得位向准确的高斯晶粒.一次冷轧板以α线织构为主,当压下率增大时,α线织构组分取向密度逐渐减小,逐渐转变为α+γ混合纤维织构.二次冷轧板以γ纤维织构为主,随着压下率的增大,以{111}<112>位向为代表的γ纤维织构逐渐增大,压下率增大到60%时,{111}<112>取向密度达到4.135,之后继续增大压下率,{111}<112>强度提升有限.在实验条件下,最佳的一次冷轧压下率为72%,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最终成品可发生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磁性能P17达到1.049W/kg,B8达到1.950 T.  相似文献   
70.
杨晓江  杜洪波  项利 《轧钢》2018,35(1):27-30
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无取向电工钢具有许多优势,但唐钢在生产50W600及以上牌号无取向电工钢时经常产生瓦楞状缺陷。为此,分析了生产50W600牌号出现瓦楞状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调整化学成分以扩大奥氏体相区,提高粗轧温度并加大粗轧压下量的方法,明显减少了50W600产品瓦楞状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