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4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刷镀的一些缺陷例如镀层的高孔隙率和高内应力以及基体材料的选择性等都制约了刷镀技术的推广。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镀层组合和制备这些组合镀层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22.
过去电刷镀都用镍镀层代替铬镀层,但镍镀层的耐磨性、硬度等性能不如铬镀层。本文研究了电刷镀铬的溶液及其施镀工艺。采用三价铬即硫酸铬做主盐,用甲酸铵做络合剂,用高纯石墨做阳极,工作电压选用8—13伏,并研究了施镀的工艺流程。在全光亮镍上镀铬,所得镀层系带青光的银白色金属,其耐蚀性能可以通过48小时盐雾试验,与基体结合强度高,可用作产品的表面装饰。  相似文献   
23.
堆焊复合技术是一种传统高效的表面工程技术,也是近年来我国表面工程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堆焊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堆焊材料、堆焊方法、堆焊设备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堆焊技术在矿山机械、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及模具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4.
采用包覆法制备了Mo-ZrC复合粉末,采用等离子喷涂成形,再对其进行热等静压处理得到复合材料零部件.将其与纯钼粉末等离子喷涂成形零部件作对比.用阿基米德法测量两种零部件的相对密度;用显微硬度计测量它们的维氏硬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它们的拉伸强度;用扫描电镜观察它们的截面和拉伸断口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加入的ZrC在基体中呈弥散分布,且分布均匀,填充了钼颗粒之间的部分空隙.纯钼材料拉伸断口呈沿晶断裂,而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出现了部分穿晶解理断裂.纯钼材料的相对密度为86.5%,拉伸强度及显微硬度都较低.而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为89.7%,力学性能有显著提高,拉伸强度提高到123 MPa,显微硬度提高到275 HV0.025.  相似文献   
25.
针对工程和环卫机械装备长效防护需求,采用先进涂层技术赋予材料表面优异的性能,强化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抗复合腐蚀、抗综合性磨损和抗冲刷性能等,促成产品的研发在设计、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集成创新,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提高装备的技术含量和性价比,并进一步扩大先进涂层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6.
一种新型难熔金属异型件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粉末高能喷涂成形技术及其在耐高温材质构件上的应用研究。采用真空热压和高压热等静压提高构件的致密度。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成形纯钨喉衬的相对密度为85.6%;经真空热压处理后,喉衬相对密度提高到91.7%;经高压热等静压处理后,喉衬相对密度增大至96.7%。由此可见,高压热等静压可大大提高喷涂成形件的致密度。高能喷涂成形技术可制备出形状复杂的耐高温材质构件,如钨/钼复合喷管、钨坩埚?钨发热体、破甲弹药形罩等异形构件和二硅化钼回转体等。  相似文献   
27.
介绍了热喷涂锌、铝长效防腐蚀涂层的防蚀机理和应用实例,及以不同防蚀方案的长期经济效益比较。指出:热喷涂锌、铝长效涂层是目前保护钢铁构件使用安全的最为科学、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采用真空熔炼-浇铸工艺制备了铁基高硬耐磨板。利用硬度计、磨粒磨损实验机和Micromesure 2白光共焦三维形貌仪,分别测量了该板的硬度、磨损失重及磨痕深度,并与高铬铸铁和进口耐磨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铁基高硬耐磨板的硬度可达66~68 HRC,磨损失重为31.9 mg,磨痕深度为38.74μm;而高铬铸铁和进口耐磨板的硬度分别为55~58 HRC和63~65 HRC,磨损失重分别为74.6、54.8 mg,磨痕深度分别为155.80μm和1000μm。铁基高硬耐磨板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损性。  相似文献   
29.
吴和  闵小兵 《表面技术》1996,25(2):25-29
介绍了氧乙炔火焰合金粉末喷涂修复大型重载轴制氧压缩机5400kW同步电动机主轴的理论可能性及所用合金粉末喷涂工艺及效果。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