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介绍了采用先进的催化光氯化生产操作工艺对原有的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的改造内容,通过改造使装置生产能力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配置的Feature夹杂物自动扫描系统,对U75V重轨钢RH真空处理过程中夹杂物成分和数量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重轨钢在RH真空处理过程中夹杂物主要为低熔点的CaO-SiO2-Al2 O3系和高熔点CaO-MgO-Al2 O3系两类,其中,CaO-MgO-Al2 O3系夹杂一般是以纯MgO为核...  相似文献   
13.
针对钢质车轮轮辋闪光对焊中出现的接头断裂现象进行了分析.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截面的低倍放大形貌,发现焊接前装配工序存在错边现象;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熔合线与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发现熔合线附近为贝氏体组织,紧邻熔合线约50μm的位置为马氏体组织,重点观察了裂纹附近的形貌,发现存在氧化层与脱碳层,说明裂纹在高温下萌生;利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钢厂生产的55SiCr弹簧钢,用户加工后的油淬火钢丝断面收缩率在40%以下,影响后续卷簧过程和弹簧的使用寿命,通过低倍酸洗试验,拉伸试验,油淬火调质处理,钻屑试验等方法对铸坯和线材进行评价检测,发现铸坯中心偏析是导致拉拔性能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展连铸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过热度控制对铸坯偏析及线材拉拔性能有显著影响,过热度为35℃相较于过热度18℃,断面收缩率和伸长率分别提高2%和0.8%;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从150 A增加到320 A,中心等轴晶率由8%~8.5%增加到10.5%,但是中心碳平均偏析指数也随之增加;相同结晶器电磁搅拌工艺时,降低凝固末端电磁搅拌强度有利于改善中心偏析;铸坯中心碳平均偏析指数由1.10降低到1.02时,油淬火调质态线材断面收缩率由39%增加到47%。  相似文献   
15.
RH真空槽耐火材料消耗过高,对生产任务的完成,和企业吨钢成本的控制均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RH炉耐火材料的损耗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延长真空槽耐火材料寿命,提高产品效益,是RH稳定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唐钢RH真空炉的使用环境,总结出耐火材料消耗的影响因素。针对一钢轧真空精炼炉耐火材料消耗快、处理成本高的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耐火材料的寿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M2高速钢工业铸带中共晶碳化物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工业机组上制备了M2高速钢铸带,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热处理和热轧对铸带中的共晶碳化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可以获得共晶碳化物尺寸细小、分布均匀的高速钢铸带,铸带中存在较多的M2C亚稳相碳化物;热处理后M2C碳化物分解生成M6C和MC碳化物,碳化物得到进一步细化;由M2工业铸带直接热轧而成的薄带中仍存在一些呈断续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先进行合适的热处理再进行热轧对M2工业铸带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邢力勇  高宇  张彩东  么洪勇  李杰  田志强 《连铸》2022,41(5):95-100
以某钢厂单流板坯中间包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中间包挡坝结构优化前后钢液流场及夹杂物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挡坝优化后部分钢液通过斜上导流孔流出,减弱了钢水沿挡坝向上流动对液面产生的冲击,也避免了其沿包底直接流出形成的短路流。30°导流孔条件下中间包钢液平均停留时间最长,死区最小,流动状态最合理。当导流孔角度进一步增加,钢液流出导流孔后快速汇入挡坝后方的大环流导致停留时间减少。30°导流孔结构的夹杂物去除率相比于原结构提高约11%。当导流孔角度进一步增大,夹杂物去除率下降,但都略优于原始挡坝结构。新导流孔结构工业应用后,各类夹杂物评级结果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真空度、提升气体量和吹气孔位置对RH钢水混匀时间的影响,模拟了钢包流场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提高RH系统真空度、增加RH提升气体量或增大气体的吹入深度均可减小混匀时间;唐钢RH精炼过程中无死区存在,在相应的混匀时间内可以实现整包钢水成分和温度的均匀;合理控制真空度、提升气体量和浸渍管插入深度有利于稳定出站钢水碳含量,提高Al2O3夹杂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定向凝固、电子探针(EPMA)、Factsage等多种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中锰耐磨钢凝固过程溶质元素微观偏析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定向凝固试验中当拉速为50μm·s-1时,中锰钢的二次枝晶间距平均值为59.77μm;中锰钢凝固过程组织转变为L→L+γ→γ属于奥氏体凝固模式,无包晶反应的发生,也无铁素体相及其他相的出现;中锰钢定向凝固过程中Mn、Cr在枝晶间的含量明显高于枝晶内,表明Mn、Cr元素发生了明显的正偏析行为;通过对各特征参数求解,构建了中锰钢溶质元素微观偏析模型,发现中锰钢定向凝固过程中Mn元素偏析指数与Brody–Flemings模型符合较好,而Cr元素偏析指数与Clyne–Kurz模型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相统计、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及氮氧分析等试验方法对采用RH精炼的SPHD钢在精炼和连铸 环节各阶段钢水(坯)夹杂物的含量、类型和成分以及全流程氮氧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降低和避免 RH精炼铝氧升温有利于提高钢水洁净度和可浇性,对RH钢水中的夹杂物进行改性、提高夹杂物上浮速度是提高 钢水可浇性的重要措施,降低中包耐材侵蚀、避免卷渣是提高钢材洁净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