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5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建立了竖式移动床层中颗粒破碎的炉料下降运动模型,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干法熄焦炉和烧结余热回收竖罐两种竖冷装置内不同形状、尺寸及强度颗粒料的下落运动和破碎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颗粒在下落过程中所受压力先逐渐增大,进入出料区后又逐渐减小,颗粒破碎情况与所受压力密切相关;焦炭在干熄炉内下落到斜道区时,由于炉体直径扩张,料层所受平均压力减小,破碎速率有所减慢。由于烧结矿强度相对较小,刚进入烧结竖罐就发生破碎现象,而炉体直径扩张对破碎影响不大;受固定炉墙的影响,颗粒在靠近炉墙位置处更容易破碎。分析不同形状颗粒的破碎过程发现,正方形颗粒从某一顶点沿对角线逐渐破碎,长条形颗粒从一侧向另一侧逐渐破碎,而缺角的不规则颗粒从形状缺失一侧开始向内破碎。  相似文献   
22.
智能控制算法对加热炉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加热炉温度控制存在的超调量大、震荡频率大等问题,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将智能控制理论中的专家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智能PID控制算法,分别对这几种控制算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PID控制算法的调节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其中,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和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在加热炉温度控制的应用上较为可行,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3.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凭借着能源的伟大力量,推动了文明的演进。从远古时期的"钻木取火"、"煮海为盐",到煤与蒸汽机应用催生的工业革命,再到电能助推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繁荣,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变革,集结了人类智慧,引领了文明更替,彰显了社会进步。当今,随着全球化石能源储量的减少,各国间能源竞争愈演愈烈,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新能源产业"因势而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因时而生",并被寄予了"有望开启未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厚望。那么,新能源专业的学生学些什么?北京科技大学新能源专业有何优势?新能源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呢?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  相似文献   
24.
总括热吸收率法一般只用于钢坯加热过程一维在线数学模型的计算中,总结前人的研究工作,采用CFD模拟并结合黑匣子测试结果来分析管坯加热过程的总括热吸收率,将总括热吸收率法应用于环形加热炉管坯二维在线数学模型中,通过模拟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以某喷气冷却装置为参考,对缝隙喷气冷却大型轴类工件展开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具有两相对缝隙的大型轴类工件(直径D=1 000~3 000 mm)喷气冷却装置内的漉动传热特性,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探讨了大型喷气冷却装置内部气体的流动特点,分析了双缝隙喷气冷却轴类工件的传热规律,获得了轴类工...  相似文献   
26.
建立了基于PLC和过程控制机的环形加热炉二级优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管坯加热过程数学模型在线优化控制,该控制系统包括物料跟踪、温度跟踪、炉温和空燃比优化设定、待轧控制、加热质量管理等功能模块,在实际生产中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产量和能耗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7.
环形加热炉热工过程CFD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CFD商业软件CFX,考虑流动、辐射、燃烧等,对宝钢环形加热炉的热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炉膛内的温度、速度矢量等热工参数的分布图。通过简化处理,对环形加热炉各控制段内的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根据所得到的管坯表面辐射热流、热电偶温度及管坯表面温度研究了各个段总括热吸收率的分布情况,主要分析了总括热吸收率在管坯圆周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各个段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全氢罩式退火炉埋偶测试的试验原理、装置和方法,分析了某炉台退火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加热期循环气体温度近似等于钢卷表面温度,冷却期二者差别很大。以循环气体温度是否达到退火温度作为加热期结束的判据是合理的,而冷却期缺乏钢卷的温度信息,有必要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钢卷温度场。  相似文献   
29.
为分析单狭缝、双狭缝和四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流动换热特性,应用Realizable k-模型对其展开数值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适用性,比较探讨了单、多狭缝冲击射流的流场分布、边界层分离现象和冲击换热特点。结果表明:单、多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气体分别在流动阻力和相邻狭缝射流逆向相遇阻力形成的逆压梯度作用下,发生边界层分离;随流动发展,多狭缝射流在相邻射流逆向相遇作用下,Nu迅速下降至最低值,随后在逆流作用下有所回升;每狭缝具有相同雷诺数Re条件下,当狭缝数目增加时,Re的增加对提高平均努塞尔数Num的效果相对较小,当无量纲曲率半径(D/B)增大时,Num对Re的变化更加敏感,增大Re将有效地增加表面Num;狭缝射流总流量一定时,狭缝数目越多,Num越小,局部努塞尔数Nu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30.
钢铁制造流程是一个由多个工序组成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按照一定的路径和规律在工序系统间运行。文章从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出发,把传统钢铁长流程划分为四个层次,构建了以铁素物质流为主线,能源转换环节相对独立的流程能耗分析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