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97篇
  免费   2848篇
  国内免费   1704篇
医药卫生   34649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391篇
  2022年   956篇
  2021年   1189篇
  2020年   1081篇
  2019年   559篇
  2018年   535篇
  2017年   748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1139篇
  2014年   1458篇
  2013年   1918篇
  2012年   2675篇
  2011年   2936篇
  2010年   2683篇
  2009年   2410篇
  2008年   2455篇
  2007年   2384篇
  2006年   2103篇
  2005年   1735篇
  2004年   1156篇
  2003年   987篇
  2002年   761篇
  2001年   710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形态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程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形态学HE染色特点。方法:线栓法行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所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麻醉苏醒后均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再灌注后3h,神经功能缺陷部分恢复。这些表现与临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病人相似。HE染色可见胞浆均质红染、细胞核固缩以及细胞膜和细胞结构破坏的嗜伊红的死亡神经元。结论: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与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相近,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机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92.
中期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 (MK)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K、MVD表达水平 ,并对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67例中 ,MK阳性表达者 3 7例 ,占 5 5 .2 %。MK表达水平及MVD值均与肿块大小 ,腋淋巴结状态及复发和转移有关。MK表达阳性者的MVD均值 (90 .75± 3 3 .0 5 )明显高于MK表达阴性组 (70 .48± 3 1.3 3 ,P <0 .0 1)。结论 MK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MK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3.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
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003年6~9月40例(53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手术治疗.53条患肢均存在浅静脉曲张,16条患肢同时伴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10条患肢同时伴慢性静脉性溃疡,5条患肢同时伴重度深静脉返流.根据病情需要分别或同时行内镜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飞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和下肢曲张浅静脉微创刨吸术.结果术后53条患肢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0条患慢性静脉性溃疡肢体短期内愈合.术后短期随访,无新生的渍疡,无静脉曲张复发,小腿外观无明显手术疤痕.结论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损伤少,并发症少,达到了微创和显效的目的,可能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中药抑抗灵对抗精子抗体 (AsAb)介导的免疫性不育的疗效。 方法 :在建立AsAb介导的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4组 ,即抑抗灵治疗组 ,强的松治疗组 ,未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抑抗灵治疗组再随机分为 3组 ,即低剂量组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疗程均为 4 5d ,分别在治疗的第 15、30、4 5d检测原血清AsAb呈阳性的雄、雌兔血清AsAb ,计算转阴率 ;检测顺从采精雄兔的精子密度 ,活力 ,活动率及精浆AsAb。 结果 :在抑抗灵治疗的第 15、30、4 5d ,雄、雌兔血清AsAb转阴率低剂量组分别为 30 %、6 0 %、10 0 %和4 4 .4 %、77.8%、10 0 % ;中剂量组分别为 30 %、5 5 .6 %、87.5 %和 4 0 %、6 0 %、10 0 % ;高剂量组分别为 33.3%、6 6 .7%、10 0 %和 4 0 %、6 6 .7%、10 0 %。强的松治疗组雄、雌兔血清AsAb转阴率 15、30、4 5d为 30 %、6 0 %、10 0 %和 30 %、70 %、10 0 %。未经治疗的雄、雌兔AsAb的自然转阴率 15、30、4 5d分别为 0、10 %、2 0 %。经统计 ,未治疗组与抑抗灵 3个剂量组 4 5d比较 ,未治疗组与强的松治疗组 4 5d比较 ,同一剂量抑抗灵治疗 4 5d与 15d血清AsAb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治疗完成后检测顺从采精雄兔精浆AsAb ,经抑抗灵低、中、高剂量治  相似文献   
97.
98.
张纯  贺西京  姚明  乔万海 《中国骨伤》2003,16(11):649-651
目的揭示不同钉分布和钉数对胫骨-外固定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人干燥的尸体胫骨中部行单侧外固定器固定为实验模型.通过电测法观测不同加压量固定的不同实验模型在不同等级弯曲工况下骨表面的应变及轴向位移变化;并设定节点和单元后对胫骨-外固定器系统进行计算应力分析.结果在弯曲工况下,4钉均匀分布及6钉均匀分布的稳定性较强,但后者稳定性更佳.结论应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时,应采用4钉均匀分布,条件许可时采用6钉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99.
本文应用电力载波技术,实现远端时钟的中央控制。系统通过电力载波芯片从电力线上收发控制信号,中央控制端发送的时钟校准信号到电力线网络,接人网络的远端时钟接收到校准信号后,由微处理器解析数据调整受控端时钟显示,从而实现时钟的中央控制。  相似文献   
100.
脱细胞牛心包构建引导骨再生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适宜降解吸收时间的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材料。方法采用0.25%Trypsin+0.5%Triton X-100酶联脱细胞法对新鲜牛心包进行脱细胞处理,将脱细胞牛心包(A组)、甘油保存脱细胞牛心包(B组)、碳化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 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C组)、甘油保存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D组)4种膜材料分别植入38只SD大鼠背部皮下,不植人材料为E组。于2、4、8和16周分别处死大鼠7、12、12和7只,观察周围组织反应及材料的降解吸收情况。结果4种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囊膜形成。术后4周,A组和C组的炎性反应轻微,纤维包膜变薄。A组膜材料吸收替代时间为8周左右,C组吸收替代时间为16周左右;16周时B组和D组材料仍有纤维包膜。结论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理想的降解性能,在动物体内能顺利被自体组织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