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7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医药卫生   45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雌激素受体有两种亚型,即雌激素受体α和β,这两种亚型具有几乎相同的DNA结合区与较类似的配体结合区,但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表达不一,与配体结合后的生物学效应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α和β亚型在生殖系统中的表达和比例异常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功能障碍及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就雌激素受体α及β亚型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异常表达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32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的18例,小肠11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①CT特征: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少数巨大肿瘤密度较低,极少数可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灶。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②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定期CT检查疗效评价为(肿瘤缩小):疗效达PR(部分缓解)者9例,占47.4%,疗效为SD(疾病稳定)者8例,占42.1%,病灶进展(PD)者2例,占10.5%。术后2年内复发及转移者19例。结论:①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率达81%以上;②应用CT扫描观察测量病灶变化是评价药物(STI571)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构筑健康教育工程实现社会医院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0年来构筑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系统工程的认识体会、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指出医院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中的职责和优势。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与幽门区局部神经递质一氧化氮的变化对应激性溃疡发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冷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将60只成年SD大鼠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对照组10只,溃疡组30只,用于观测影响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第2部分: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10只(L—NAME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10只(生理盐水组),用于观测幽门区局部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检测各组胃内胆汁酸浓度、胃黏膜溃疡指数(Guth评分)以及胃内pH值,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幽门区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溃疡组应激结束后1h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2h胃内胆汁酸浓度和pH值均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4h胃内溃疡指数达到峰值(P〈0.01)。L-NAME组的胃内胆汁酸浓度、溃疡指数及一氧化氮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胃内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与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r=0.715,F=12.55,P=0.017)。结论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胆汁的返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NAME的幽门区局部干预使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幽门松弛程度降低,胆汁返流量也随之减少,进而降低溃疡指数,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揭示健康人Broea区与其他脑功能区间的纤维联系规律。方法 健康成人20名,采用Siemens Trio 3.0T MR仪及工作站行数据采集和后处理及Broea区(B45和44区)纤维追踪,分析由语言功能区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布和走行。结果 BroeaB45区纤维束平均值左侧为428束,右侧相应脑区为416束,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6,P〉0.05);B44区纤维束平均值左侧为432束,右侧相应脑区为344束,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5)。B45区部分各向异性左侧平均为0.336,右侧同区为0.317(t=-3.656,P〈0.05);B44区左侧平均为0.342,右侧同脑区为0.342(t=0.093,P〉0.05)。弓状纤维束平均左侧为199束,右侧为205束(t=-0.465,P〉0.05);平均部分各向异性左侧为0.385,右侧为0.375(t=1.912,P〈0.05)。Broea区发出纤维走行和分布,主要向前上到额叶前部内侧面皮层下,过胼胝体到对侧相应结构,向外下穿外囊向后经颞叶到枕叶,向内下穿苍白球和内囊后肢向下行。结论 Broea区及其相关的纤维结构形成重要的语言纤维环路结构,结构完整是完成语言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6.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7.
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方法 对121例额、颞部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的患者采用额部扩张皮瓣进行修复,并比较滑行皮瓣、易位皮瓣及旋转皮瓣的手术效果。结果 115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修复后皮肤弹性良好、颜色较理想、瘢痕较细小;4例患者扩张皮瓣的远端有0.5~1.0cm的坏死,行Ⅱ期瘢痕切除缝合术;2例患者有单侧眉上提,半年后好转。结论 易位皮瓣术后瘢痕明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转皮瓣可以充分利用扩张后“过剩”的皮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皮瓣的周密设计并了解不同皮瓣的优缺点。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8.
下腹部多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外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应用下腹部多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外伤,方法:在下腹形成以旋髂浅血管为蒂的髂腰部皮瓣及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下腹部皮瓣,二皮瓣共蒂形成双叶皮瓣,同时将其修薄,形成有轴心血管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两指完全脱套伤。在下腹部形成多个真皮下血管网的任意皮瓣,修复多个指背皮肤缺损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供区如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可取断层皮片修复供区创面.结果:本组10例中,8例采用下腹部双叶真皮下血管网轴型皮瓣修复,2例采用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任意皮瓣修复,术后效果。结论:采用多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外伤的创面,伤指不需并指,去脂,分指,术后外形佳,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手外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国外新冠医疗防疫体系建设策略。方法 选取新加坡和英国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和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对象包括政府卫生署官员、传染病学专家以及基层全科医师等各类别专业人员,访谈内容涉及受访对象所在国家的医疗防疫体系设置情况和设计逻辑等。结果 两国的新冠防疫体系以分级诊疗为重要特征,其中新加坡通过"Hot Clinic"分流患者,英国通过远程诊疗分流患者。两国的门急诊设施改建以利用现有设施为主。两国全科诊所医护基本配置都相对简单,应对新冠疫情时常通过借用全院医护、统筹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来扩充医护数量。两国在医疗防疫体系建设中均积极采取了信息化方式,疫情数据采集和信息公开较为及时。两国坚持"平战结合"策略,在逐步放开过程中灵活调整防疫政策和资源配置方案。结论 两国案例的优势及劣势可为我国医疗防疫体系实行分级建设、规范诊疗流程、细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员配置、推进信息化建设、贯彻"平战结合"策略并落实转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大鼠肺纤维化形成中肺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方法:气管内滴注平阳霉素(BLMA5)(5mg/kg),观察注后14d和30d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的变化以及细胞的MTT活力。结果:(1)BLMA514d组和30d组大鼠BALF中巨噬细胞数分别多于sham14d和30d组,(分别P<0.01,P<0.05);但BLMA530d组的细胞数明显少于BLMA514d组(P<0.05);(2)BLMA514d组巨噬细胞增殖指数高于sham14d组(P<0.05),而BLMA530d组增殖指数低于sham30d组(P<0.05);(3)BLMA514d和30d组凋亡细胞数分别多于sham14d和30d组(均P<0.01),但BLMA514d组少于BLMA530d组(P<0.05);(4)BLMA514d和30d组大鼠BALF中巨噬细胞数MTT活力分别高于sham14d和30d组,分别P<0.01,P<0.05。结论: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巨噬细胞增殖能力先增强后减弱;而肺巨噬细胞凋亡始终增加,上述变化是导致肺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