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6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儿童中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 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随访期心血管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FPG升高和血脂异常)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 482名研究对象,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35.6±12.0)nmol/L,缺乏率为35.1%。随访期肥胖、高血压、FPG升高、高TC、高LDL-C、低HDL-C、高TG和高非HDL-C的2年累计发病率分别为4.3%、10.8%、8.5%、3.1%、2.5%、3.4%、2.5%和3.9%。控制相关潜在混杂因素后,与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相比,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儿童高TC[RR值(95% CI):缺乏,2.06(1.19~3.58);不足,2.80(1.61~4.89)]、高LDL-C[RR值(95% CI):缺乏,1.67(1.02~2.73);不足,1.99(1.19~3.33)]和高非HDL-C [RR值(95% CI):缺乏,2.00(1.26~3.17);不足,2.45(1.53~3.92)]的发病风险增高,且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性P<0.05)。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高TC[RR值(95% CI):男童,2.64(1.19~5.87);女童,3.13(1.43~6.83)]和高非HDL-C[RR值(95% CI):男童,2.58(1.40~4.77);女童,2.31(1.10~4.84)]的发生风险仍相关。结论 儿童期维生素D水平越低,TC、LDL-C和非HDL-C异常的发生风险越高。强调儿童维生素D的充足水平可能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饮食行为在人格特征与儿童肥胖关联中的作用, 为有效预防中国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在北京、山西长治、新疆乌鲁木齐3个地区调查1 271名小学四年级儿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表测量人格特征, 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测量儿童饮食行为, 通过体格检查获取5个肥胖相关指标。  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和地区后, 严谨性人格标准化评分与儿童BMI(B=-0.227, 95%CI=-0.422~-0.031)、BMI Z评分(B=-0.081, 95%CI=-0.158~-0.006)、腰围(B=-0.720, 95%CI=-1.281~-0.159)、腰臀围比(B=-0.004, 95%CI=-0.007~ -0.001)和体脂百分比(B=-0.727, 95%CI=-1.293~-0.162)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 严谨性人格可能通过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影响BMI、BMI Z评分、腰围、腰臀围比和体脂百分比;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在严谨性人格与5个肥胖相关指标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7.5%~47.1%和0.9%~18.0%(P值均 < 0.05)。  结论  严谨性人格与较低的儿童肥胖风险相关,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是两者关联的中介因素。应针对严谨性较低的儿童及时开展健康教育, 以早期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校中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率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网络推送问卷星方法调查北京、安徽、陕西、广东4地9 145名在校中学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接种流感疫苗的影响因素。采用立意调查方法,选取3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 plus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受调查中学生自报告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8.2%。不曾与他人讨论过流感疫苗(OR=1.37,95%CI=1.17~1.60)、觉得与他人讨论流感疫苗是无价值的(OR=1.30,95%CI=1.08~1.57)与疫苗接种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班主任建议(OR=0.39,95%CI=0.32~0.48)、周围同学接种(OR=0.29,95%CI=0.25~0.33)、很清楚疫苗是怎么回事并能清楚解释(OR=0.68,95%CI=0.61~0.75)、与他人讨论(OR=0.76,95%CI=0.67~0.86)、觉得讨论是有价值的(OR=0.66,95%CI=0.59~0.73)、可以正向带动他人(OR=0.61,95%CI=0.55~0.68)、受到他人积极影响(OR=0.62,95%CI=0.54~0.71)与疫苗接种呈正相关(P值均 < 0.05)。访谈结果显示,班主任对流感疫苗的认知和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接种决定,积极的班级整体氛围可提高学生接种率。  结论  学校可通过发挥班主任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流感话题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清25(OH)D和跟骨超声骨密度(BMD)。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随访期跟骨BMD及其变化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914名儿童的年龄为(11.5±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12.0)nmol/L,缺乏率为36.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和基线跟骨BMD Z值后,25(OH)D每增加10 nmol/L,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增加0.01(P=0.041),2年间发生跟骨BMD Z值下降的OR=0.96(95%CI:0.93~1.00),P=0.030;相对于维生素D充足,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儿童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下降0.03(P=0.307)和0.06(P=0.046),2年间跟骨BMD Z值下降的风险分别增加15%(P=0.037)和21%(P=0.006),趋势P值均<0.05。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BMD密切相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获得更高的BMD水平。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对药品安全的认知与行为现状,为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中学生中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北京市中学生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74.4%,用药行为习惯评分中位数为4分(满分5分),二者呈统计学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156, P<0.001)。知晓率和用药行为评分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型、住宿类型学生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地区、学校类型和住宿类型与药品安全认知及行为有关。40.5%的学生知道抗生素不是抗病毒药,42.4%的学生会将过期药品放到专用回收箱,49.8%的学生在患常见病时会自行改变药量或服药次数。结论:北京市中学生对药品安全认知状况尚好,但在常见抗生素判断、过期药品处理、服药依从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借助有效的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并重点加强郊区学校、职业学校和住校学生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6.
观察学校与家庭控烟对中学生的联合作用,探讨其对降低中学生家庭二手烟暴露的有效性,以期为中学生控烟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抽取4所中学的所有初一和高一学生共2 125名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中学生家庭、学校和周围社会控烟环境情况及中学生控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结果 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的家庭二手烟暴露率为33.41%.在校园内见过“明确禁烟标识”的学生中,家里有限制吸烟规定的暴露率(4.92%)低于家里没有规定的学生(58.94%) (x2=452.5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至少一方吸烟与学生家庭二手烟暴露呈正相关(OR=22.88,P<0.05);有家庭限制吸烟规定分别与见过校园内禁烟标识(OR=0.08)、在学校接受过控烟宣教(OR=0.08)对中学生的家庭二手烟暴露存在联合作用.结论 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控烟措施能有效降低中学生家庭二手烟暴露率,较二者单独控烟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7.
分析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学校开展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1 889名三~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学生身高、体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膳食结构以及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并了解学校体育相关政策.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学生体质量指数(BMI)Z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男生和女生BMI的Z评分分别为(0.61±1.21)和(-0.04±1.13)(t=-12.02,P<0.01).膳食总评分男女生分别为(3.39±0.80)和(3.38±0.77)(t=-0.16,P=0.874).男生的中高等强度活动达标率(20.28%)高于女生(11.91%)(x2=23.58,P<0.01).在12所小学中,各项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评分为1分的学校数目为3-10,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总评分的中位数(P50)为5分.调整年龄、性别、膳食总评分和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后,相比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总评分≤5分的学校学生,总评分>5分的学校学生BMI的Z评分降低了-0.15(P=0.017).结论 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学生营养状况有关.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执行各项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超重与肥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儿童抑郁症状与肥胖的相关性,为儿童肥胖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9月方便抽取北京市东城区12所小学的1 412名三~五年级学生,通过儿童抑郁量表(CDI)调查学生的抑郁水平。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判定学生是否超重/肥胖。通过t检验、χ2检验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抑郁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和BMI-Z评分的关系,抑郁症状与肥胖的关系,抑郁症状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肥胖的发生是否有影响。 结果 1 412名7~11岁学生平均抑郁评分为(9.75±6.38)分。13.1%男生和6.7%女生有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学生中28.6%为肥胖,无抑郁症状学生中18.7%为肥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学校、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学生抑郁评分每增加1分,BMI增加0.04(95%CI:0.01~0.07)kg/m2,BMI-Z评分增加0.01(95%CI:0.001~0.020)。与无抑郁症状学生相比,有抑郁症状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OR=1.54,95%CI: 1.03~2.29)。抑郁症状与性别对肥胖的发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儿童抑郁症状与肥胖相关,应多加关注肥胖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精确概率劝导模型分析青少年对进食障碍教育信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精确概率劝导模型对青少年进食障碍健康教育信息进行实施前评价,为提高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效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在北京市城区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初二和高二整班抽取473名学生进行调查.让被试使用信息评价表对健康教育核心信息进行评价.结果 学生的不同信息得分存在差异.说服性信息与非说服性信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适用性方面,信息5、信息10和信息11 显著高于信息1、信息4和信息7;信息9显著高于信息1.在总分上,信息5显著高于信息7.结论 青少年对预防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评价有差异.在预防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中,应根据青少年的接受性来设置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由于身体免疫机能处于形成阶段,是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人类疾病谱也发生改变,伤害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威胁成年人,也对儿童青少年造成威胁。建立在校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尤其是症状监测系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无疑是有益的,是学校晨午检制度的延伸,2005年笔者在东城区开展了学校因病缺课监测调查试点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