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的本研究考察了河豚毒素对20种不同组织人源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抑瘤活性,以考察其对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影响。方法以经典细胞毒类药物顺铂作阳性对照,采用MTS法测定河豚毒素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河豚毒素对MCF-7和PC-3等细胞株的增殖有较弱的抑制作用。结论河豚毒素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2.
103.
aVR导联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导联,但是,近几年的研究显示aVR导联在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VR导联经典的临床应用包括窦性心律的确认、电轴的确定、右位心和左右手反联及心室肥厚的诊断。其临床应用的新发现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时,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左主干、左前降支近端或三支病变;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是住院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危险分层;分析心律失常时,aVR导联可用于鉴别宽QRS型、窄QRS型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的aVR导联结合V1、V2导联可以估算右房房颤周长,并且aVR导联P波振幅是心脏手术术后房颤发生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Brugada综合征时出现"aVR征"有助于危险分层;右室负荷过重时,aVR导联ST段抬高是急性肺栓塞的死亡预测因子(单变量回归分析)和并发症的预测因子;aVR导联R波延迟是慢性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多见于肺动脉狭窄患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aVR导联R波>4mm,结合V1导联R波>6mm、R/SV1>1,R/SV5与R/SV1比值<0.04,Ⅱ导联P波>2.5mm可以诊断右室肥厚;当疑似预激综合征时,利用体表心电图同时出现PR间期≤120ms和PR离散度≥20ms、aVR导联缺少初始正向波(间隔R波)和V1导联水平面QRS移行提前这3步可识别心室预激,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连续监测aVR导联R波和R/S比例有助于预测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时意识的恢复;急性心包炎时,aVR导联ST段压低、PR段抬高形成了急性心包炎的特征性表现,即"关节征",并且可能是急性心包炎最早甚至是唯一的心电图改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内、外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采用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免疫荧光实验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5×105/孔)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肿瘤细胞(密度1×105/孔)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素和N-钙黏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6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为1×105/孔)核因子-κB(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体内再应用斑马鱼肿瘤转移模型研究隐丹参酮(0.125~2μmol·L-1)作用6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转移数目及转移距离的作用来考察其对体内肿瘤转移的影响。结果:在体外,隐丹参酮在0.5~8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DA-MB-231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抑制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中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加E-钙黏素的表达,同时降低N-钙黏素的表达,并抑制NF-κB的相对启动子活性。在体内,隐丹参酮在0.125~2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少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远端转移的数目,降低转移的最远距离。结论:隐丹参酮在体内外均有显著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还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转录活性从而逆转MDA-MB-231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以健脾类中药为基础的复方胃肠安对人大肠癌裸鼠原位肿瘤生长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制作原位移植瘤模型,将造模后的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胃肠安组、5-Fu组和胃肠安+5-Fu组。各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各组原位肿瘤的质量、体积、抑瘤率,各组的肿瘤转移特别是肝转移情况,各组原位肿瘤和肝转移瘤的病理形态,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浓度。结果各组裸鼠原位移植成瘤率为100%。5-Fu组和胃肠安+5-Fu组的原位肿瘤平均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胃肠安+5.Fu组的原位肿瘤平均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胃肠安组、5-Fu组和胃肠安+5-Fu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9.087%、33.298%、36.802%。胃肠安组和胃肠安+5-Fu组的肝、腹壁、肠系膜等的转移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胃肠安组、5-Fu组和胃肠安+5-Fu组的总转移率分别为100.00%、50.00%、72.72%、40.00%。胃肠安+5-Fu组的血清CE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胃肠安对人大肠癌裸鼠原位肿瘤生长和肝转移具有-定的抑制作用,在配合化疗使用后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6.
陶丽  盛晓波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草药》2013,44(14):1867-1871
来源于具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独特成分抗肿瘤效应显著,但因不可预见的毒性使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为完善该类药物的成药性,迫切需要加强其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效应关联性研究.活性导向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够实现以药物自身活性指导下的中药药理和毒副作用发现以及合理药物设计.同时鉴于中药分子的泛靶点性,利用比较正常与肿瘤细胞靶标谱的生物网络计算方法搜寻潜在的成药性靶标,开展药物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药→病→靶→药”的回路研究模式,以期为从有毒中药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幼鼠在双侧间歇性鼻阻塞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1α)的表达变化, 探讨双侧鼻阻塞对生长发育期大鼠颏舌肌的影响。方法: 将30只4周龄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 SD rat)分为3组。A组为双侧鼻阻塞组, 常氧条件下鼻孔双侧阻塞4 h(8:00 am-12:00 am), 分别阻塞21 d和55 d;B组为单侧鼻阻塞组, 常氧条件下鼻孔单侧阻塞4 h/d(8:00 am-12:00 am), 分别阻塞21 d和55 d;C组为对照组, 常氧条件下饲养。取出颏舌肌, 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颏舌肌中HIF-1α的表达,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双侧鼻阻塞组, 颏舌肌HIF-1α的表达随鼻阻塞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单侧鼻阻塞组以及对照组中颏舌肌均无HIF-1α表达。结论: 在双侧鼻阻塞的未成年大鼠中, 颏舌肌表达HIF-1α, 并且随着鼻阻塞时间的延长, HIF-1α的表达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8.
从健康查体来提高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0 引言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CVD)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 新近发表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 7)[1]提出“高血压前期“(16~18.5/10.6~11.9 kPa)这一概念. 这种提法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我们对768例的健康查体者血压分析,以提高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9.
陶丽  钟兰  汪伟 《中医杂志》2011,52(10):880-881
单纯性肥胖症是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缩短其寿命[1]。我们采用电热针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医药技术研究所门诊患者,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9.7±8.1)岁;平均病程(3.9±2.7)年;轻度肥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xosy1 ganglioside, 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 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6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GM1治疗组(GM1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30例,并选取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CT检测值与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并比较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药物治疗7 d后抽血检测血清MMP-9水平。 【结果】 1)治疗后CT检查值,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5);治疗一疗程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 ),出生后28 d GM1组明显高于常规组(t=3.57,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一疗程、出生后28d NBNA评分较前有明显改善,且GM1治疗组优于常规组(t=2.01,P<0.05);2)GM1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3)GM1组与常规治疗组后血清浓度MMP-9较前明显降低,其中GM1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 【结论】 GM1在HIE患儿早期应用可稳定神经元细胞膜,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少MMP-9的释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