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2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共同根鞘异常并发坐骨神经痛一例隋庆兰①陈晓亮②郑向阳③共同根鞘异常少见,属正常变异。我们遇到1例并发坐骨神经痛,报告如下:男42岁。腰痛2年,伴左下肢放射痛5月。查体:脊柱腰段曲度变浅,L4、5棘突及椎旁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腰部背伸受限,左直腿...  相似文献   
202.
患者,女,20岁,于2007年11月5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呕血,鲜血,无胃内容物约150mL,当日解柏油样黑便一次,约0.5kg,在学校卫生科给对症处理,未予重视。2007年12月25日又突发呕血,量较前次多,约350mL,次晨解柏油样黑便约1kg,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于2008年1月8日行肝动脉DSA,术中见肝动脉门静脉瘘并行肝动脉栓塞术,康复良好出院。2008年3月7日又出现呕血伴解黑便,量约300mL,黑便约1kg,  相似文献   
20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患者38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25mg/(m^2·d),分2~3次口服,三氧化二砷(As2O3)0.16mg/(kg·d)静脉滴注。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不良反应等调整用量。结果34例完全缓解(CR),2例死亡。完全缓解(CR)率为89.5%,取得CR所需时间为(24.4±5.2)d。2例出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达CR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4.
1991年7月~1997年7月,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7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30例;年龄23~55岁,平均35岁。右膝关节42例,左膝30例;外侧半月板破裂45例,内侧27例;半月板后角损伤25例,体部损伤38例,前角损伤9例;纵裂22例,边缘破裂4例,桶柄样裂10例,不规则破裂25例,磨损退化11例(外侧盘状半月板10例)。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入孔2孔62例,3孔10例。在监视器下进行部分切除57例,全切除15例,其中10例在镜下切除后半部…  相似文献   
205.
孙旭恒  王一钧  张薇  耿亚军  李永盛  任泰  李茂岚  王许安  吴向嵩  吴文广  陈炜  陈涛  何敏  王辉  杨林华  邹路  蒲鹏  杨明杰  刘照南  陶雯琦  冯佳毅  贾子衡  郑志元  钟丽静  钱源滢  董平  王雪峰  顾钧  刘连新  钱叶本  顾剑峰  柳咏  崔云甫  孙备  李兵  邵成浩  姜小清  马强  郑进方  刘昌军  曹宏  陈晓亮  李其云  王琳  王昆华  张磊  郑林辉  朱春富  蔡鸿宇  曹景玉  朱海宏  刘军  党学义  刘建生  张学利  徐军明  费哲为  杨晓平  杨佳华  张再洋  王旭林  王益  郝继辉  张启瑜  金慧涵  刘昌  韩玮  闫军  武步强  戴朝六  吕文才  全志伟  彭淑牖  龚伟  刘颖斌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1):114-128
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6.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本院2006年7月-2008年2月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8岁,中位年龄64岁。均有典型的梗阻症状,腹部立位平片示肠管扩张、液气平面。病变部位:乙状结肠19例、脾曲7例、降结肠4例。Dukes分期:B期5例,C1期14例,C2期8例,D期3例。病理类型:腺癌26例,黏液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30例中合并单纯高血压病8例、单纯糖尿病4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3例。  相似文献   
207.
氧化应激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活性氧可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参与骨基质的降解,这为探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活性氧造成的氧化应激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8.
背景: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增加其矿化能力。目的:实验拟验证抗氧化剂番茄红素影响活性氧族介导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6-12在山东省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24h内出生的清洁级Wistar大鼠幼鼠30只,用于破骨细胞的培养;番茄红素由Sigma公司提供。方法:将24孔细胞培养板内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所用培养液不含番茄红素:10^-7mol/L番茄红素组、10^-6mol/L番茄红素组、10^-5mol/L番茄红素组和10^-5mol/L维生素C组培养孔内预先置入盖玻片或薄骨片,对种植其上的破骨细胞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番茄红素或维生素c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在分离培养的细胞玻璃爬片或骨片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四唑氮蓝染色,最后对骨片进行扫描电镜照像并用image-proplus5.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结果: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多核细胞镜下胞浆酸性磷酸酶活性部位呈紫红色,细胞核染色阴性或淡染,伪足清晰。②四唑氮蓝染色结果提示,10^-5mol/L的番茄红素明显抑制了破骨细胞产生活性氧族的能力。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形态不一的骨陷凹,10^-7mol/L的番茄红素部分抑制了骨吸收陷凹面积的增加,而10^-5mol/L的刮茄红素则几乎完全抑制了骨吸收陷凹的形成。结论:番茄红素在体外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产生活性氧族来抑制其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20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2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介素(IL)-6、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tHey)等水平变化,探讨其与AMI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6、IL-8、ICAM-1、CRP、tHey、FA及UA水平。结果AMI组IL-6[(243.98±78.52)μg/L]、IL-8[(0.21±0.01)pg/L]、ICAM-1[(532.31±191.75)μmol/L]、CRP[(63.19±38.37)mg/L]、tHcy[(14.09±5.31)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38±41.86)μg/L、(0.14±0.09)μg/L、(404.65±138.39)μmol/L、(6.04±1.68)mg/L、(10.43±2.6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炎性因子及tHcy在促进AMI发生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