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陈映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44-245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预测容量反应性价值及BNP与其预测容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ICU住院的脓毒血症患者56例,以容量符合实验后的△SVTTE≥15%为容量反应阳性。△SVTTE≥15%为有反应组,△SVTTE<15%为无反应组。对比两组被动抬腿前后心率、CVP、MAP、PP、SV、BNP各指标变化。结果有反应组患者PP、SV在被动抬腿试验后显著高于抬腿前,P<0.05。其他被动抬腿试验前后心率、CVP、MAP、BN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V可以作为评价脓毒血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标,而BNP不能作为指导容量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持续滴注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5例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性V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滴注组19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持续滴注6 h,每6 h 1次;分次滴注组16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滴注1 h,每6 h 1次,疗程均为14 d.结果 持续滴注组和分次滴注组的感染控制天数分别为(7.3±2.2)d和(9.3±2.2)d,P=0.045;ICU住院天数分别为(21.6±6.6)d和(27.5±6.8)d,P=0.040;脱机天数分别为(8.6±5.5)d和(4.9±3.5)d,P=0.049.但感染控制率、细菌清除率和VAP发生后28 d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持续滴注能更快控制感染,更早转出ICU,脱机天数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持续滴注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5例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性V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滴注组19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持续滴注6h,每6h1次;分次滴注组16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滴注1h,每6h1次,疗程均为14d。结果持续滴注组和分次滴注组的感染控制天数分别为(7.3±2.2)d和(9.3±2.2)d,P=0.045;ICU住院天数分别为(21.6±6.6)d和(27.5±6.8)d,P=0.040;脱机天数分别为(8.6±5.5)d和(4.9±3.5)d,P=0.049。但感染控制率、细菌清除率和VAP发生后28d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持续滴注能更快控制感染,更早转出ICU,脱机天数更长。  相似文献   
14.
黄磊  张赤  陈映群 《医药导报》2006,25(11):1155-1157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入选的40例患者具有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均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3~7 d无效。将入选患者随机分配为伊曲康唑治疗组和氟康唑治疗组各20例。伊曲康唑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200 mg,q12 h,先治疗2 d,随后给予200 mg,qd,共5 d,再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口服,每次200 mg,bid,治疗14 d;氟康唑治疗组给予氟康唑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qd,共治疗21 d。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真菌感染情况、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伊曲康唑组总有效率65.0%,不良反应率30.0%;氟康唑组总有效率50.0%,不良反应率5.0%,但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过程中,氟康唑组出现2例深部真菌感染。结论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可作为现阶段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的一线药物,但伊曲康唑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尿酸对心肌细胞糖代谢、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将大鼠H9 c2心肌细胞暴露于高尿酸环境,胰岛素刺激下荧光葡萄糖2-NBDG标记心肌细胞葡萄糖摄取,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心肌细胞内活性氧生成;蛋白印迹分析检测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Ser307)和...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菌群分布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菌群分布及耐药特点,探讨其产生原因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本院ICU 2002~2004年间诊治的8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谱、耐药性及其临床特征。结果8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共感染细菌27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05株(占75%)、革兰阳性球菌35株(占12.8%)、真菌33株(占12.2%)。革兰阴性杆菌中占前四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96株)、肺炎克雷伯菌(29株)、鲍氏不动杆菌(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株)。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溶血葡萄球菌(10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占75%,对万古霉素有100%的敏感性。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体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为多重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其致病与ICU患者特点有关,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征(ARDS)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ARDS的基础上,以日间连续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给予治疗。结果:CBP治疗后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呈进行性上升,治疗4h氧合指数明显升高。机械通气时间2d~16d,平均5.5d,CVVH时间48h~240h,平均84h,存活16例,死亡6例,其中自动出院死亡2例,死亡率28.0%。结论:联合应用CBP治疗ARDS疗效肯定,是具有前景的治疗ARD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非白色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ICU获得性念珠菌感染患者103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57例,对其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9例(18.4%),近平滑念珠菌13例(12.6%),热带念珠菌10例(9.7%),克柔念珠菌2例(1.9%),其他念珠菌2例(1.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2 d(OR=32.477,95%可信区间:4.905~215.035,P=0.000)、全胃肠外营养(OR=3.119,95%可信区间:1.214~8.015,P=0.018)和氟康唑预防治疗(OR=5.084,95%可信区间:1.319~19.596,P=0.018)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VC留置>2 d、全胃肠外营养和氟康唑预防治疗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指导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W)预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 前瞻观察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28例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无创监测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前后CI增加值是否大于12%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组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容量负荷试验前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VV、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以及容量负荷试验前后CVP变化值(△CV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 容量负荷试验前,有反应组SW高于无反应组[(18.2±4.7)%和(12.7±4.2)%,P=0.003];而CV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4.0)cmH2O和(10.8±4.8)cmH2O,P>0.05].容量负荷试验后,有反应组△CVP低于无反应组[(2.9±3.1)cmH2O和(5.3±2.7)cmH2O,P=0.037].SVV、CVP和△CV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36(95%CI:0.680~0.992,P=0.003)、0.549(95%CI:0.329~0.768,P=0.662)和0.762(95%CI:0.570~0.953,P=0.019).SVV为15.5%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4.6%和80%.结论 SVV预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具有良好价值,明显优于CVP、△CVP等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8年12月至1995年12月,采用单瓣法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45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 本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平均32.2岁。流脓时间最长8年,最短8个月,平均3.6年。1 手术方法 麻醉,皮肤切口,暴露泪囊及造骨孔同常规吻合术。泪囊鼻腔吻合时采用单瓣缝合法,即沿骨孔后缘及上、下缘切开鼻粘膜,制成鼻粘膜瓣,在泪囊前面中线处垂直向下剪开泪囊,再在剪口上、下端分别剪开泪囊的内后侧壁,形成一个泪囊瓣,将泪囊瓣压在骨孔后壁上,使其进入鼻腔内,在吻合腔内填塞明胶海绵,将泪囊外侧缘及其前筋膜组织与鼻粘膜瓣吻合3针,并将其固定在泪前嵴前的骨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