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1.
目的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ICU妊高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定该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进行,以规定研究时段内收治的80例妊高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各40例,以常规护理为对照,以综合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分析综合护理的价值所在,并对比两组的血糖值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7.5%(37/40),较对照组87.5%(35/40)高,观察组并发症为5.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少。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妊高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的血糖值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卒中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05~2017-05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出院的11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出院前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出院后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家庭访视等延续护理方式对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等进行干预。从饮食、运动、用药依从性、疾病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院后运动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用药、饮食和运动的依从性,降低患者出院后的疾病复发率,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脂肪、骨骼肌等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6月期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47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并调查其患各种慢性病的情况,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慢性病数量与各人体成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0.75,P0.01),与性别没有相关性(r=-0.01,P0.05)。剔除年龄、性别因素后,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内脏脂肪面积、躯干脂肪量、体脂百分比三者存在高度正相关性(r=0.71、0.61、0.60,P0.01);与体脂量相关性低(r=0.21,P0.01);与上、下肢脂肪量无相关关系(r=-0.06、0.03,P0.05);而与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躯干骨骼肌质量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51、-0.50、-0.53、-0.53,P0.01);与BMI、基础代谢率、蛋白质、骨矿物质存在中度或高度负相关性(r=-0.60、-0.56、-0.42、-0.65,P0.01);与腰臀比(WHR)存在低度正相关性(r=0.23,P0.01)。结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内脏脂肪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全身的骨骼肌、BMI、营养;而与四肢脂肪量、WHR相关性差。老年人除了应注意维持下肢肌肉量,还要充分重视核心肌群的锻炼,以减少内脏脂肪。同时老年人在营养上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评估经皮脊柱内镜腰神经根减压术(PELD)术后腰腿疼痛症状的早期改善进展。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连续93例中84例PELD治疗腰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症状的患者,前瞻性记录术后12周(各1周1次)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痛VAS,观察评估两种疼痛症状的改善进展并比较两者的改善度,用术后12周时腰背痛及下肢痛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腰背痛症状术后VAS评分相邻两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下肢痛症状术后VAS评分的术后2周与术后1周比较[(2.96 ± 1.97)分 vs (2.10 ± 1.29)分]、术后4周与术后3周比较[(2.04 ± 1.62)分 vs (2.46 ± 1.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相邻两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下肢痛术后12周VAS改善度与腰背痛VAS改善度比较[(6.64 ± 1.47)分 vs (3.36 ± 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周时ODI、腰背痛VAS、下肢痛VA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12.82 ± 6.39)分 vs (53.64 ± 11.73)分、(1.16 ± 1.06)分 vs (4.52 ± 0.65)分、(1.29 ± 1.30)分 vs (7.93 ± 0.81)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为86%。 结论PELD术后早期12周,腰背痛的症状改善平稳,下肢痛的症状改善在术后2周、术后3周出现波动,下肢痛症状比腰背痛症状改善更快,手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30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的基础上,进行10次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经脉冲超声波导入、6次推拿手法治疗和每日1~2次的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训练,并在治疗前、后完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10 m步行速度测试、5次起坐时间测试和下肢等速肌力测试。结果3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步行能力、起坐能力、下肢肌力均有改善(P<0.05或P<0.001)。结论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经脉冲超声波导入、推拿手法治疗联合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训练对于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短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的重测信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对我国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重测信度。方法2名经过正式培训的测评人员对24例经放射影像学确诊且有临床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在24 h内进行2次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的指导性测试。结果各评分部分和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是0.937、0.914、0.856、0.921。结论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具有极好的信度。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脑病变的部位及大小与Brunnstrom偏瘫阶段及痉挛程度的关系。方法 36例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16-70岁;左侧脑病变17例。右侧19例;脑血肿17例。脑梗死及脑皮质软化灶19例。结果 脑皮质受损部位患者呈跳跃式恢复,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能伸腕,指及踝背屈障碍,当上肢伸肌功能恢复后,屈肌痉挛消失;顶叶受损(病变体积为30-50cm^3)患者残留症状为不能并指,分指,对掌运动及踝自主背屈障碍;内囊部分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痉挛。痉挛期与分离期重叠出现。即出现伸腕,指运动时,屈腕,指肌及屈拇长肌仍有痉挛现象存在;内囊大部分或完全病变患者,痉挛表现在四肢所有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脑病变部位及大小不同,痉挛程度不同,痉挛程度与运动训练疗效关系密切。均有助于判断患者康复后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8.
多部位起搏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部位起搏植入术护理在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予护理、实施分期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严防起搏电极脱位等。结果(1)所有的起搏电极均在理想的位置,无脱落移位、断裂、起搏感知、阈值正常;(2)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律失常消失或明显减轻;(3)切口无感染,愈合良好;(4)患者均能掌握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自我监测及其他注意事项。结论护理程序的应用、正确的体位、密切的观察、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9.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输液引起的静脉炎红肿较重患者往往恢复较慢,本临床观察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寻找一种对应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0例,随机分为两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紫外线治疗组。结果: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第1次治疗后疗效优于紫外线组(P<0.05),第3次治疗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次后的效果均分别好于治疗1次(P<0.01)。结论: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四肢静脉及淋巴回流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从而改善四肢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水肿,以弥补紫外线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30.
廖小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4):1885-1885,1888
目的探讨人工破膜联合地西泮在产程活跃早期运用的效果观察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所收治的120例符合条件的初产妇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产程活跃早期给予人工破膜联合地西泮,对照组不采取医疗干预措施等其自然破膜,给予分娩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宫颈平均扩张、先露下降速度以及第三产程结束时间均比对照组快(P〈0.05);且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破膜联合地西泮在产程活跃早期运用的效果显著,对减少初产妇分娩的痛苦有很好的帮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