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亚组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38例ⅠB期NSCL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基于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七版肺癌分期,再根据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受侵情况,将患者细分为3组。ⅠB-a组:肿瘤直径≤3cm且脏层胸膜受侵;ⅠB-b组:3cm<肿瘤直径≤5cm且无脏层胸膜受侵;ⅠB-c组:3cm<肿瘤最大径≤5cm且脏层胸膜受侵。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NSCLC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ⅠB期NSCLC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88.1%,其中ⅠB-a组75例,ⅠB-b组32例,ⅠB-c组31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92.0%、90.6%和74.1%,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4,P=0.034)。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论患者的性别(χ2=0.103,P=0.567)、年龄(χ2=2.463,P=0.117)、手术切除方式(χ2=0.809,P=0.368)、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χ2=0.077,P=0.791),还是肿瘤的位置(χ2=0.091,P=0.674)、脏层胸膜是否受侵犯(χ2=0.085,P=0.771)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肿瘤大小(χ2=13.937,P=0.007)和分化程度(χ2=21.198,P=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肿瘤低分化(RR=0.027,95%CI为0.065~0.666,P=0.003)和中分化(RR=1.627,95%CI为1.020~2.597,P=0.008)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ⅠB期NSCLC不同亚组的3年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TNM分期对ⅠB期的定义可能仍有待改进。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3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肿瘤中低分化是影响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无影响,该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前内侧小钢板辅助技术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闭合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62~81(69.2±16.2)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内侧小钢板辅助技术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术后3d、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随访观察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0ml,平均住院日15d。无一例发生术中损伤肱骨内侧血管。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有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及术后6个月失访,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随访时间4~27(15.0±6.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5(2.8±0.9)个月,无一例出现肱骨内翻畸形或内固定失败。根据Neer评分,疗效优12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前内侧小钢板辅助技术联合外侧锁定钢板可以有效获得老年肱骨内侧稳定性,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53.
尺骨鹰嘴骨折目前常用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和“8”字形张力带钢丝固定、髓腔内固定、近侧骨块切除术等。自 1996年以来 ,笔者改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针尾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手术治疗 7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996年 6月  相似文献   
54.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方法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同时也分析了其在临床上的主要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4例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2例患者。治疗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同时还采取到了认识行为的疗法,而对照组只是采取到常规的药物治疗。然后将这两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比较,且记录并观察到这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实际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 和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较的话,认知行为的疗法能够有效提升到治疗的疗效,有效缩短到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到患者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4例MDS-RAEB及AML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CAG方案,观察组采用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外周血...  相似文献   
58.
本文阐述Egr2/Egr3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物学特征。认为转录因子Egr2/Egr3通过SOCS和Batf相关信号通路调节机体免疫,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Th1及Th17的分化,从而降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转录因子Egr2/Egr3可能参与RA的发病机制,RA的寒热证候存在特征性的生物学基础;GO功能分析发现寒证与TLRs信号通路有关,或许为RA的缓解和治疗提出新的挑战。Egr2/Egr3为核心的炎性通路可能是RA寒证的生物学基础特征之一,其表达及功能的异常与RA寒证的长期慢性炎性过程相关,可最终导致炎性因子的大量形成,促进滑膜血管翳以及骨破坏的形成。研究Egr2/Egr3在RA寒证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揭示RA寒热辨证系统下RA寒证的生物学基础特征,丰富RA中医辨证的生物学内涵。  相似文献   
59.
手术治疗肺癌转移锁骨上淋巴结11例,切除1个肺叶8例,2个肺叶2例及楔形切除肺肿瘤1例。病理诊断肺腺癌7例,鳞癌4例。手术前后结合化疗及放疗。无并发症及死亡,1年生存率45%,最长1例存活4年9个月。肺切除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无对侧或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及估计可作肺切除。  相似文献   
60.
一、沈括研究概述 1926年竺可桢关于沈括对地学贡献的首一篇论文拉开了沈括研究的序幕,张荫麟、胡道静、张家驹、徐规诸前辈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李约瑟则把沈括研究的深刻性推向了世界范围,1985年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沈括研究》一书的出版乃六十年来综合性研究的结晶。相比之下,对沈括医药学贡献研究还很薄弱,笔者曾对此作过初步探索(文载《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3):26—28),近年这一专题的研究已渐被重视并不断发展。二、《良方》考沈括的医著,可考最早是嘉祜、治平年间(1056—1067)的《灵苑方》,然后是《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