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C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1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1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TR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相似文献   
92.
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乳房再造使乳腺癌全乳切除患者重获完整的乳房外形。本文介绍乳腺癌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和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的经验,并探讨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再造方式。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74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结果: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背阔肌肌皮瓣再造62例(83.8%),其中联合假体13例、带蒂TRAM再造12例、联合假体1例。经过2~66个月随访,局部区域复发率4.1%。患者满意度高,可接受度96%。而且这两种自体再造方式在是否需要联合假体上没有差别(P=0.440)。结论: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的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背阔肌肌皮瓣再造对中国女性适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3.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全部患者的3.22%,同时性(12个月以内)双侧乳腺癌27例。并分别回顾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肿块大小、治疗方式等资料,侧重分析单/双侧,第一/第二侧,同时/异时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起病早(P〈0.001)。舣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48个月(0~480个月)。比较单/双侧乳腺癌发现双侧癌有更多O/I期病例,单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P=0.017)。双侧乳腺癌内第一/第二侧间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异时性痛淋巴结转移数更少(P=0.031),浸润程度更低(P=0.031),导管内癌比例更高(P=0.012)。未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在单/双侧间发病有差别。治疗方式上,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大大提高(10.8%和2.6%,P=0.042)。按第二原发出现算起,经过中位13个月的随访,有3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单侧发生后宜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DCIS比例,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4.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联合三苯氧胺可降低复发率和对侧癌发生率。无论序贯还是合并使用放疗和三苯氧胺,预后均无差异。文章就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联合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编者的话     
为配合第二届上海国际乳腺癌会议的召开,本刊特约了几位乳腺癌专家的述评和论著,主要介绍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近年来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热点,常规的腋淋巴结清除目的是局部的控制和作为分期,术后常有一定的并发症。随着早期诊断的开展,临床腋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下降,而常规的腋淋巴结清除,使部分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前哨淋巴结能较正确反映腋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情况。在25项8687例应用前哨淋巴结代替腋清除手术中,仅31例(0.36%)有局部复发,说明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取代腋淋巴结清除术的安全的方法。有经验医…  相似文献   
96.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L-8、GM-CSF、RANTES、MCP-1在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以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8、RANTES和MCP-1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临床Ⅲ期患者较Ⅰ期患者显著升高,IL-8、GM-CSF、RANTES和MCP-1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6%、28.6%、71.4%、60.0%,特异性分别为82.8%、93.1%、60.3%、82.8%,IL-8、GM—CSF、RANTES和MCP-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IL-8、MCP-1阳性组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7.
术前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乳腺癌术前化疗是否能引起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以及肿瘤细胞凋亡的改变是否和术前化疗的疗效及生存率有关。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前化疗和对照肝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肿瘤铁雌激纱受体状态,采用学生检验法(tailedstudent‘s t-tese)。比较术前化疗组和对照组AI的差要用aplan-Meier方法,计算术前化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RFS)  相似文献   
98.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已经成为乳腺癌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标准腋窝分期方案。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发起的SLNB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大型医院乳腺癌SLNB的开展现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纳入2017年手术量大于200例的医院,共110家医院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SLNB的开展现状、免除腋窝清扫及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SLNB的应用等热点问题。采用χ 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参与调研的110家医院均开展了SLNB,其中,85家(77.27%)医院对超过50%的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 0 )乳腺癌患者常规进行SLNB。肿瘤专科医院(χ 2 =5.62,P=0.018)、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量较大的医院(D=0.33,P=0.032)开展SLNB的比例更高。大部分医院(93/110,84.55%)未开展内乳SLNB。最常用的示踪方法为染料(主要是亚甲蓝,69/110,62.73%),仅14.55%(16/110)的医院使用核素联合染料双示踪法。几乎所有的医院(107/110,97.27%)均采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对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进行病理学诊断。对于cN 0 、SLN 1~2枚转移的BCS患者,大部分医院(61/110,55.45%)仅对少于10%的该类患者免除后续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对于cN 0 、SLN 1~2枚转移的全乳切除患者,84家(76.36%)医院对少于10%的此类患者免除后续ALND。对于接受NAC的患者,50家(45.45%)医院在NAC后进行SLNB,60家(54.55%)医院在NAC前进行SLNB。行NAC较多的医院(χ 2 =4.365,P=0.037)、在NAC期间常规使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的医院(χ 2 =10.967,P=0.004),更倾向于在NAC后行SLNB。结论:尽管示踪剂的规范应用尚有待改进,早期乳腺癌患者的SLNB已经成为中国评估腋窝状态的标准方式。对于SLN转移负荷较低的患者,国内学者对于免于腋窝清扫仍较为保守。接受NAC的患者,SLNB的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9.
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D1、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型维甲酸AHPN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生长抑制试验及Western印迹法,研究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的生长抑制现象、不同时间点细胞内周期蛋白D1、周期蛋白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HPN可有效地抑制MDA-MB-435细胞的生长,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随药物的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周期蛋白E的蛋白表达却无明显的改变。结论 AHPN可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实现,而与周期蛋白E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0.
背景与目的:雌激素暴露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分析雌二醇对乳腺癌细胞中各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和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雌二醇刺激MCF-7细胞8 h,基因芯片分析C、CC、CXC、CX3C族趋化因子mRNA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分析特定趋化因子mRNA、蛋白在不同雌二醇剂量、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他们在ICI182,780(Fulvestrant)和雌二醇联合处理后表达的变化.结果:生理剂量的雌二醇能够显著上调ER 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CXCL12 mRNA转录,时间效应曲线显示雌二醇的刺激作用从早期(4 h)开始,并一直持续到24 h.同时雌二醇也促进CXCL12蛋白的分泌,其作用在2 h出现并可一直维持到24 h.在加入ICI182,780后,雌二醇上调CXCL12(SDF-1)mRNA和分泌蛋白的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本研究证实乳腺癌细胞中雌二醇对于趋化因子CXCL12 mRNA和分泌蛋白的上调作用,该作用是通过ER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