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对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用于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等数据进行分析,证实其具有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9例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研究对象65例,采用静滴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后就其疗效,安全性及客观指标进行评价和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2.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5.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CA、MCA、PCA、VA及BA的V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是治疗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药物,且具有客观指标改善显著等优势,具体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采用钬激光内切开及软性导管尿道扩张治疗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至2005年间5例尿道下裂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资料。5例先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然后门诊用软性扩张管尿道扩张治疗3—6个月。结果 5例均治愈,排尿呈直线;B超检查无残余尿,无并发症,成功率100%;随访6—24个月,未再发生狭窄。结论 钬激光内切开及软性导管尿道扩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杨斌  邢金春  李伟  张开颜  吴准  陈志阳  杨盛华 《肿瘤》2011,31(5):436-441
目的:通过检测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1,HINT1)mRNA及其蛋白质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HINT1在36例新鲜ccRCC组织、37例新鲜正常肾组织(其中29例配对)、30例石蜡包埋ccRCC组织与12例石蜡包埋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HINT1mRNA在29例配对ccRCC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09±0.033和0.733±0.136(P<0.001),在36例ccRCC和37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45±0.035和0.694±0.108(P<0.001)。HINT1蛋白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12/12),弥漫性分布于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其中近曲小管表达强度高于远曲小管。肾小球基膜、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可见HINT1蛋白部分表达,其强度低于肾小管,肾间质未见阳性表达。HINT1蛋白在ccR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18/30),同样分布于细胞核及细胞质,癌组织间质阴性(P<0.01)。HINT1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趋势一致,在ccRCC中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并且在T3-4晚期肿瘤中表达量低于T1-2早期肿瘤中的表达量(P<0.05);但2者在不同Fuhrman核分级、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NT1可能在ccRCC发病机制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其表达异常可能与翻译水平之前的异常调控有关。推测HINT1mRNA和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可作为ccRCC发生和进展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4.
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型和诊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混合病变的临床分型与临床诊疗的关系.方法 将200例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小于60岁组100例和大于60岁组100例,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以及临床随访疗效、病理组织学与影像学特征相结合对前列腺炎症、前列腺增生混合病变分类、比较.结果 60岁以下的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为主,其中炎症并腺上皮组织、肌肉组织混合增生占55%,炎症并腺上皮细胞增生20%,炎症并肌肉组织增生15%,炎症合并其他纤维增生10%;小于60岁组的以前列腺增生并炎症为主,增生中以腺上皮组织、肌肉组织混合增生占60%,纤维组织增生并炎症20%,其他腺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增生分别为8%、12%.结论 前列腺炎症、前列腺增生的联合病变是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的一种常见类型,值得研究并结合临床组织学特征分别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5.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7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4~11月采用美国科医人公司LUMENIS POWER Suite 100 W钬激光及Circom MRO输尿管镜对72例输尿管结石进行碎石治疗.经尿道输尿管镜直视下到达结石部位,采用钬激光腔内碎石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14~83min,平均28 min.3例失败由于位于输尿管上段的结石移至肾脏,一次碎石成功率95.8%(69/72),其中上段结石成功率92.1%(35/38)、中下段结石成功率100%(34/34).术中输尿管穿孔3例(4.2%)、结石移动9例(12.5%)、血尿72例(100%);术后腰痛45例(62.5%)、血尿72例(100%)、泌尿系感染5例(6.9%),无输尿管狭窄发生.术后第1天KUB检查无结石率86.1%(62/72),余7例均于2周内排净.术后住院2~5d,平均3d.49例术后3个月复查B超或静脉尿路造影,均未发现输尿管狭窄,28例肾积水减轻(1.4±0.5)cm、21例肾积水消失.结论 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6.
软性导管尿道扩张治疗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是尿道成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也比较困难,尿道扩张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998年至2004年间,采用软性导管进行不定期多次尿道扩张方法治疗17例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狭窄患儿。其中3例吻合口处狭窄的患儿先行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术后再行软性导管尿道扩张术,临床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阴囊中隔皮瓣加阴囊筋膜覆盖一期尿道成形术与单纯行阴囊中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 本组72例,其中33例行阴囊中隔皮瓣加阴囊筋膜覆盖一期尿道成形术,39例单纯行阴囊中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结果 阴囊中隔皮瓣加阴囊筋膜覆盖一期尿道成形术手术成功率达90.9%,单纯阴囊中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手术成功率7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阴囊中隔皮瓣加阴囊筋膜覆盖一期尿道成形术的手术方法明显优于单纯行阴囊中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8.
磁共振波谱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准确的术前分期及早期治疗对该病的预后有很大价值.以往的临床检查,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检查、CT及同位素等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局限性.磁共振波谱(MRS)作为惟一一种无创性研究人体内部器官及组织代谢,生理、生化改变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评估前列腺组织的代谢水平,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当三维MRS(3D MRS)获得的前列腺代谢信息与高分辨MRI形态学资料相结合时,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定位、空间分布、侵袭性的预测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29.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7例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姑息性前列腺电切术,所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姑息性前列腺电切术的总有效率为88.9%。随访3个月至77个月,大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IPSS评分平均下降了14.3分,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有尿流动力学数据的76例患者中,最大尿流率平均增加了9.9ml/s。结论姑息性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0.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获随访1-8年,其中3例稳定,1例肿瘤转移死亡,2例复发。结论 术前确诊较困难,术中探查常是诊断依据,诊断确立应行根治术。^131I-MIBG是目前一种诊断和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