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带状疱疹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7年1月30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移植患者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1.5%(30/2037),低于早期国外的报道.发病时间从术后2个月到90个月不等,平均为19.5个月,66.7%(20/30)发生于术后1~2年.18例表现为寻常型,12例为特殊型.5例合并局部细菌感染,6例合并全身性感染.常规予抗病毒、应用丙种球蛋白及局部治疗;表现较重者适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合并其他感染者采取相应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皮肤带状疱疹恢复良好,3例因同时伴有其他严重感染死亡,表现较重者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后迅速恢复.1例合并角膜疱疹者恢复较慢,恢复后视力未受影响.5例合并慢性移植物肾病者治疗期间应用超过10 d的静脉抗病毒治疗后血清肌酐值上升12~25 μmol/L,停药或改用口服用药后恢复.1例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后发生急性排斥,经应用甲泼尼松冲击治疗后恢复.结论 肾移植术后易并发带状疱疹,其病情常较重,病程也较长.发生的带状疱疹易累及非典型部位或合并其他感染.治疗时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并需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2.
患者,男性,49岁,2007年2月在外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血清肌酐(Cr)降至130μmol/L左右。2007年4月26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驰张热,每日最高体温约40℃,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2007年5月4日入我院。查胸部CT示纵隔内及右肺门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团状,增强呈环形强化,最大一个约2.4cm×3.0cm;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93.
50岁以上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0岁以上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早期并发症和中期疗效。方法2004年至2008年间实施的活体亲属肾移植139例,按供肾年龄50岁为界限分为供体≥50岁以上的受体40例(50岁以上供体组)、供体50岁的受体99例(50岁以下供体组),两组的透析情况,冷、热缺血时间,使用抗体诱导和HLA错配等基线资料相似。随访12~24个月,评价两组受体移植后的早期并发症和中期疗效。结果移植术后两组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0岁以下供体组比较,50岁以上供体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5个随访时点的Scr偏高、CCr偏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年内两组受体的Scr和CCr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供体组和50岁以下供体组术后12个月人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8%,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8%和98%,24个月时人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6%,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7%和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上老年供肾的中期疗效理想,在肾源紧缺的情况下可考虑选用,其远期效果仍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94.
影响尸体肾移植长期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尸体肾移植长期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4年2月至2006年4月间的2256例尸体肾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首次肾移植2164例,二次肾移植91例,三次肾移植1例.术前行血液透析者1653例(73.3%),行腹膜透析者319例(14.1%),未进行透析者284例(12.6%).1996年之前组织配型主要采用ABO血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1996年后采用HI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HLA抗原错配<3个者占60%.免疫抑制方案主要有由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组成的二联用药,Cs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和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部分病例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001年后将ALG(或ATG)改为达利珠单抗.应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患者及移植肾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以及移植肾半寿期,对影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0年,患者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分别为95.3%、89.6%、86.0%、71.3%和61.3%,移植肾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分别为91.3%、79.3%、74.0%、52.6%和44.8%,移植肾半寿期为(11.58±0.26)年.1984-1995年、1996-2000年与2001-2006年间移植者,其移植肾1、3和5年存活率呈上升趋势(P<0.01).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糖尿病及术前PRA阳性是导致移植肾存活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霉酚酸酯可显著提高移植肾存活率(P<0.01).感染、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存活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随着移植肾存活率的上升,积极防治感染、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是进一步提高人、肾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背景: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包括摘取栓塞或切除狭窄段后重新吻合血管,或者利用自身静脉进行肾动脉与髂动脉的搭桥手术,虽然手术技术逐渐改进,但仍有部分病例发生移植肾的丧失。目的:分析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分类、诊治方案的选择及效果。方法:对2002/2010收治的10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6.9(22~55)岁。发病时间移植后5d~7年半,其中8例患者为移植后半年内发病。常规超声筛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结果与结论:除1例患者拒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及1例开放手术患者,最终有8例接受介入治疗,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均确诊移植肾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为60.3%(40%~80%)。4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4例支架置入,其中7例均取得显著的效果,5例肌酐降至正常,2例肌酐降至发病前水平,所有患者移植后早期即尿量显著增加、血压降至正常。在之后的长期随访中,也未发现再次狭窄或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中1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中出现动脉出血,最终导致移植肾切除。提示对于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结合发病时间、发病原因以及狭窄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96.
I-PSS和UFR对女性排尿行为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21例排尿异常的女性患者和102例随机人群抽样,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尿流率(UFR)检查方法来探讨和评价尿路症状的临床意义。结果发现IPSS和UFR能较准确的评价女性的排尿症状,两者具有一致性,IPSS评分低于7或尿流率正常者不需再行特殊检查。结果认为IPSS和UFR可作为评价女性排尿行为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反向杂交法应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Bl配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已行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法HLA—DRB1配型的肾移植受者的血标本,采用PCR—SSOP反向杂交法再次配型,并与PCR—SSP法的结果比较。结果:两法的一致性达92%。2例不一致的患者经再次PCR—SSOP反向杂交法配型后,其中1例与PCR—SSP结果一致,PCR—SSOP反向杂交法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小时30分。结论:PCR—SSOP反向杂交法是一种能以中等分辨度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的方法,操作较简单,结果解读客观,适用于临床肾移植配型。  相似文献   
98.
背景:供体抗原递呈细胞迁移至受体,可能诱导受体T细胞对供体产生免疫耐受,导致移植物最终被接受.利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供体树突状细胞进行修饰,使其保持在所需的分化状态,对提高肝肾联合移植的肾脏保护作用是一种有效策略.目的:观察经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肾联合移植大鼠体内的迁移情况,探讨其免疫保护的诱导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6/2006-02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成年DA雄性供鼠、Lewis雌性受鼠各60只.受鼠随机分为3组:IL-10修饰细胞组、单纯细胞组、模犁对照组,20只/组.方法:采用肝、肾联合法切取供体鼠的肝、肾,各组受体鼠均施行原位肿移植和原位左肾移植,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免疫排斥模犁.无菌状态下分离供体鼠的股骨和胫骨,用DMEM培养基冲出骨髓,去除红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终浓度20 μg/L的IL-10修饰72 h,经阴茎背静脉输入IL-10修饰细胞组大鼠体内,2×10(7)个细胞/只;单纯细胞组同法输入等量树突状细胞;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肝肾联合移植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尿量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原位杂交检测供体树突状细胞在受体鼠体内的分布.结果: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在移植后5~6 d尿量均减至0 mL,均呈重度急性排斥反应.IL-10修饰细胞组移植后2周内尿量维持在6~12 mL,肝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平均存活时间为(20.0±2.6)d,明显长于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Log Rank法检验P<0.05.受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内有较多Y染色体标记的树突状细胞迁入.结论: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联合移植的肝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供体的成熟前期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受体组织内,能够抑制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并延长肝、肾移植物和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和环孢素A(CsA)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7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接受肾移植,术前患者的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术后将患者分为两组:FK506组40例,术后服用FK506、霉酚酸酯(MMF)及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CsA组33例,术后服用CsA、MMF及Pred预防排斥反应。术后追踪随访1~6年,观察两个组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以及HBVDNA阳性率,发生肝功能损害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结果 术后FK506组有4例(10.0%)、CsA组有16例(48.5%)发生肝功能损害,FK506组有2例(5.0%)、CsA组有9例(27.3%)HBVDNA转阳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肝功能损害的16例中,10例将CsA切换为FK506,另6例治疗方案不变,结果转换药物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未转换者(P〈0.01),且治疗1~2周时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总量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未转换者(P<0.05,P<0.01)。结论 与CsA相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可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减少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absorbentassay,ELISA)的莱姆德抗原板(LAT1240)与单一抗原检测板(LAT1HD)在肾移植受者抗HLAⅠ类抗体检测中的异同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基于ELISA的用LAT1240与LAT1HD分别检测73例已经莱姆德酶标混合抗原板(LATM)确定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等待肾移植的患者血清样本。比较两种抗原板的平均阳性反应强度、阳性率、抗体特异性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结果两种抗原板的平均阳性反应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T1HD所测出的抗HLA抗体阳性率较LAT124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抗原板分辨出的抗HLA抗体特异性完全相同18例(25%),1例完全不同,其余54例结果存在部分差异。5例样本用LAT1240分辨出包含抗Cw抗原的抗体,而用LAT1HD分辨出用LAT1240未能检出的抗HLA-A或B抗体。用LAT1240检测为高度致敏(群体反应性抗体60%)的样本中,有9例经群体反应性抗体分析软件不能分析出抗HLA抗体的特异性,但可以由LAT1HD分辨出来。共有21例致敏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随访1年以上,人/肾存活率达100%。其中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甲泼尼龙冲击治疗,5例受者逆转,1例效果不佳。结论与使用LAT1240检测的结果比较,用LAT1HD检测出的特异性抗体更为准确,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