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6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背景 内源性孕激素黄体酮不但是性激素,也是神经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对神经发育、修复及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ge,AD)]有重要影响.而越来越多的合成孕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目的 综述近年来孕激素与AD及认知功能关系相关文献,并阐释其可能机制,为研究合成的孕激素提供思路.内容 大量文献数据提示,黄体酮对AD发生发展及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而合成的孕激素乙酸甲氧基孕酮则不然.现从细胞、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3个层面,从分子水平和功能研究,从学习记忆基础和AD发病成因等方面阐述其可能机制.趋向 越来越多的合成孕激素应用于临床,它们对AD发病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Abstract:
Background Endogenous progestin, progesterone, is not only a gonadal hormone, but also one of the neurosteroids, which exerts profound effects on neurogenesis, repai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AD). As more and more synthetic progestins a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ir effects on nervous system are attracting researchers' concern. Purpose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estin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or cognitive function was reviewed to provide some mechanism-based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artificial progestins. Content A great amount of literature suggested that progesterone had beneficial effects on AD and cognitive function, while the synthetic progestin methoxyprogesterone acetate (MPA) had adverse effect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re elucidated in this review based upon the results of cell culture, animal experiment and clinic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molecular mechanism, functional research, basis oflearning and memory and pathogenesis of AD. Trend More and more artificial progestins are being used in the clinic, however, their impacts on AD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ounded.  相似文献   
32.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40例老年患者依据不同麻醉方法分为局麻组80例、硬麻组80例、全麻组8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d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其认知功能,并对另外5个可能影响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间、术前认知功能评分)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全麻组术后1、3dMMSE评分降低明显(P〈0.05),但全麻组与硬麻组和局麻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和术前MMSE评分(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明显,但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自身给药对大鼠伏隔核内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1.00mg/kg异丙酚组(P1组)、1.70mg/kg异丙酚组(P2组)。用静脉自身给药法建立异丙酚精神依赖模型,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伏隔核内p-ERK和ERK的变化。结果 P1组、P2组的异丙酚可以诱发大鼠建立静脉自身给药行为。与P1组相比,P2组大鼠有效鼻触(P<0.01)和注射次数(P<0.01)明显增加。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大鼠伏隔核内p-ERK/ERK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异丙酚静脉自身给药增加了大鼠伏隔核内p-ERK的表达,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异丙酚的精神依赖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最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漏斗胸矫正术患儿60例,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常规全麻后即用电子自控镇痛泵行PCIA,A、B、C3组分别按0.2、0.3、0.4μg/(kg·h)持续输注芬太尼48 h.观察镇痛期间患儿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疼痛与镇静评分,记录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疼痛评分:A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静评分:C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4)不良反应:C组恶心呕吐、瘙痒及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结论:0.3μg/(kg·h)芬太尼持续泵注是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7.
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72只日本雄性大白兔据Eppinger法建立肺IR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组),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游离肺门并阻断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缺血再灌注组(Sev-IR组),吸入1个肺泡最低有效浓度(1 MAC)七氟醚30 min后阻断肺门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组(Sev-S组),吸入1 MAC七氟醚30 min后,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各组分别在缺血45 min(T1)、再灌注60 min(T2)及120min(T3)处死6只动物测定肺组织湿干比重(W/D)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含量.结果:IR组和Sev-IR组再灌注期间肺组织中W/D和TNF-α、IL-6、ICAM-1mRN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七氟醚预先给药减弱了上述指标的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通过抑制肺IR过程中TNF-α和IL-6的释放和ICAM-1 mRNA的表达,对肺IR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和心理与成人不同,全麻恢复期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小儿一直是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高发人群。小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5%,远高于成人(17%)。研究表明,全麻恢复早期因受麻醉、手术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危时期。小儿麻醉并发症与年龄、手术时间、ASA分级、手术种类、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年龄和病理生理情况有关。然而以上研究仅仅是对单一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并没有考虑到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本研究分析小儿全麻恢复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喉罩是小儿麻醉气道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标准型喉罩只是成人型号的缩小版,临床并无针对小儿解剖特点的专用喉罩,因此儿科麻醉中选择一种适宜的喉罩置入方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标准法置人喉罩不是小儿置入喉罩的适宜方法,而反转法可提高小儿置人喉罩的成功几率[1-2].但上述观点尚存争议[3-4],且不同年龄段患儿上呼吸道发育有差别.本研究拟比较不同年龄患儿不同方法置入喉罩的效果,为儿科麻醉选择适宜的喉罩置人方法.  相似文献   
40.
肿瘤患者存在着免疫调节功能的缺损,异常的免疫调节功能不仅与麻醉方法、手术创伤的应激有关,而且与细胞因子平衡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II-1、IL-6、TNF-α、血糖及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以探索胃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