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4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其在免疫调理中的合理性.方法 46例脓毒症、18例MODS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SSC经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疗法,进入程序时及治疗结束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IL-6、IL-10含量.结果 脓毒症治疗组IL-6、IL-10明显下降,与脓毒症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将仅给予SSC经典治疗的对照组分为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其中存活亚组IL-6、IL-10在后期均下降,与死亡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MODS治疗及对照组治疗前后IL-6、IL-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能够均衡下降脓毒症炎症/抗炎介质的水平,调整脓毒症免疫状态,但对MODS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2.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相关因素调查表按2∶1匹配对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健康男性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5.50%,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状况差是影响患者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未婚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已婚者,差异性显著。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应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机械通气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用24只新西兰兔,制作VIL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传统潮气量组及乙酰半胱氨酸组,在造模结束后6 h收集VILI的炎症标志物BALF中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κB含量,VILI损伤标志物肺泡灌洗波(BALF)的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以及外周血中TNF-α含量、中性粒细胞中NF-κB含量.结果 根据参考文献建立VILI兔模型,与正常组相比,传统潮气量组的BALF中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κB含量、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外周血中,INF-α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降低VILI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活化、从而减少TNF-α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 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在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相互关系,阐明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探讨重症中暑所致血管内皮损害的发病机理.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热应激模型,对照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5% CO2细胞培养箱,热应激组将细胞置于39℃、41℃、43℃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热应激2h,热应激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孵育24h.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7℃、43℃)线粒体改变,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温度热应激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对照组(37℃)HUVEC细胞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热应激后(43℃)HUVEC细胞线粒体肿胀并出现结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39℃热应激对内皮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随着热应激温度的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多(41℃17.8%,4 3℃25.6%)并且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线粒体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重症中暑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
加强医疗病房内空气净化的设置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外科加强医疗病房(ICU)内空气污染的状况,控制经空气交叉感染,作者在外科ICU内设置了一套“空调净化局部控制系统”。实施后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空气中微生物菌落计数的检测结果表明,控制区(48个/m3)及非控制区(105个/m3)与实施前病区(618个/m3)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该套装置性能稳定、灭菌效果好、运行费用低。其应用体会对国内ICU在预防空气污染工作中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中暑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危重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导致高病死率,即使存活者也有近30%存在神经等系统后遗症。传统上重症中暑的治疗以积极降温为核心,被称为中暑救治"第一关键点"。但近来研究发现,除了降温,积极治疗早期脏器损害,防止单一脏器损害向MODS发展,是改善重症中暑预后的关键,并由此提出"第二关键点假说"。基于以上认识,近十年来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疗手段,但目前重症中暑整体临床治疗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案,其中某些治疗的疗效也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降温及全身脏器支持保护的角度,围绕"第一和第二关键点"救治理论,总结近年来临床上重症中暑救治措施的现状与研究进展,为规范临床救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胃肠功能障碍与炎症反应在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暑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的疾病,表现为中心体温升高超过40℃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谵妄,惊厥或者昏迷等症状。尽管当前有积极的降温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但在我国中暑的死亡率仍可高达10~15%,并且一旦重症中暑引发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死亡率则可达到40%以上,而且随着现今全球变暖和全球范围热浪袭击强度和频率的增加,死亡率还会继续升高[1,2]。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中暑是由热调节功能失调引起的,伴随着剧烈的急性期发应和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表达的改变,接踵而来的多器官损伤是由热的细胞毒性作用和炎症反应以及宿主的凝血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2]。最新更多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暑的病理生理学反应并不是由热暴露的直接损伤引起的,而是一种继发于热损伤之后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进而发展为脓毒症(sepsis),引发MODS的过程[3]。而在此过程中胃肠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对中暑发病机制的总体认识,重点介绍胃肠道和炎症反应在中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9.
目的以微弹簧圈(MC)瘤腔栓塞治疗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评价其长期疗效。方法在16只兔的 右侧颈总动脉制作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将术后3~4周存留的12个TPA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MC瘤腔栓塞组,分 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栓塞治疗后3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做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3只兔未接受任何 治疗,均死于TPA破裂出血。MC瘤腔栓塞组中4只兔闭塞全部瘤腔、4只兔闭塞大部瘤腔、l只兔发生MC脱入载瘤 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DSA见4只全部瘤腔闭塞者仍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局部解剖发现TPA原有结构消 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团瘢痕组织。栓塞大部瘤腔的4只兔未发生进一步的栓塞,MC有再压缩现象。统计分析显示两者 均有防止TPA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P=0.029)。结论采用MC瘤腔栓塞TPA可以达到完全闭塞瘤腔,保留载瘤动脉 通畅的效果;瘤腔部分栓塞亦有防止TPA破裂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2002年~2005年笔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病例选择: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晚期NSCLC;Karnofsky评分≥7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化疗前肝肾功能、血象、心电图正常;有可测量的临床、X线或CT片等观察指标。全组晚期NSCLC患者共31例,均为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中位年龄62岁(42~74岁);初治者15例,复治者16例;鳞癌15例,腺癌16例。KPS评分70~90分。治疗方法吉西他滨(健择,GEM)1000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快速静滴,第1、8天;紫杉醇(泰素,Tax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