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3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最好的空气消毒方式就是开窗自然通风,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经历三年疫情的磨炼,大家都对做好家庭环境清洁消毒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疑问。下面这些家庭消毒过程中的问题,您遇到过吗?问题1:在外面接触很多人和物,回家前需要对全身进行喷洒消毒吗?  相似文献   
42.
目的调查净水器在实际使用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造成净水器出水微生物超标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2-3月上海地区28户净水器使用家庭的自来水及净水器过滤水进行采样,并填写调查表。结果 71.4%的过滤水中异养菌总数超过同一住处自来水中细菌数量,53.6%净水器出水微生物数量超标;使用活性炭滤芯与净水器过滤水中异养菌数量超标具有相关性。结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微生物在净水器内形成生物膜或生长繁殖,建议定期更换滤芯或采用其他消毒和除菌措施以减少饮用水的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估嗜肺军团菌(LEP)在供水系统中的生长和定植,建立试水循环系统以模拟真实供水环境,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LEP、阿米巴原虫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中试水循环系统包括4套循环管道和盲端管道系统,试验中,对3套系统分别连续施加铜/银离子(0.4/0.04 mg/L)、二氧化氯(0.5 mg/L)和热力消毒(55℃),持续75 d;第4套作为对照,采用培养、荧光原位杂交和LIVE/DEAD染色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等技术监测浮游和生物膜内菌群变化。结果干预前LEP高度污染中试系统(水∶3.4×103/ml和生物膜:2.4×104/cm2),二氧化氯和热力消毒对生物群体(包括LEP)的消毒效果明显好于铜银离子;铜银离子对HPC的影响不明显,也不能清除生物膜,二氧化氯可有效清除盲端管内生物群体,但干预终止后LEP很快恢复至干预前水平;终止干预后2个月,热力消毒组的循环水和管壁生物膜内均未检出LEP,铜银离子组则再次出现低浓度LEP。结论本研究中,连续加热处理是控制中试水循环系统中LEP最有效的方法 ,一旦LEP定植于环境,将其清除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成人社区获得性单一支原体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5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单一支原体感染者共124例(22.5%),年龄≤40岁、女性、非脓性痰、中性粒细胞90.0%为单一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一支原体感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占有一定比例,早期正确识别该人群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5.
质控督查对提高血培养双套送检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质控督查对提高住院患者血培养双套送检率的影响.方法 上海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从2007年起肘血培养双套送榆率实施质控督查,包括制定督查的项目和评分标准、宣传培训和现场督查;市质控专家到各医院微生物实验室选取某一特定时间之前连续50例患者的血培养送检信息.结果 2006年69所医院血培养双套送检率为14.8%,通过宣传教育和质控督查,双套送检率明显上升,2007年为81.6%、2009年达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培养双套送检合格的医院比率也从4.3%升至86.9%.结论 质控督查可使血培养正确送检率明显改善,对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提高重危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监测我国主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的细菌耐药状况,了解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方法 定点收集来自全国17座城市19家医院的6507株临床分离细菌,4691株分离白研究病房,1816株分离自研究病房以外.由中心实验室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值.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计算MIC50、MIC90和MIC范围,并根据CLSI 2010颁布抗菌药物临界浓度标准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来自研究病房的4691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1156株,占24.6%,革兰阴性菌3535株,占75.4%.最低抑菌浓度检测结果显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51.6%(325/630)和87.0% (228/26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的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有2.5%( 16/642)的中介率和1.6%( 10/642)的耐药率,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5% (3/642).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7.1%(19/111),屎肠球菌则高达85.0% (164/193);发现3株对糖肽类耐药的屎肠球菌,耐药率1.5%(3/193).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按口服青霉素标准判定分别为41.2%( 145/352)和37.2%(131/352);按静脉对非脑膜炎标准判定分别为0.0%( 0/352)和6.0%(21/35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很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基本小于2.0%,此外,替加环素、拉氧头孢、磷霉素、阿米卡星也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均在10.0%以下.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1%(139/601)和53.5%(419/78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2007至2008年的监测结果有明显增加.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和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结论 与以往的监测结果比较,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增长较明显外,其他菌种(属)耐药状况稳定.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新抗菌药物中,也已发现耐药菌株.细菌耐药不容忽视,合理用药不容疏忽.  相似文献   
47.
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1993年6月至1997年7月我院普通外科感染患者送检细菌培养阳性的557例。结果 分离革兰阴性(G^-)菌38种1045株(71.4%),其中除最常见的大肠埃利希菌外,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列第3位,革兰阳性(G^ )菌8种418株(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第1、2位,粪肠球菌列第3位。阴沟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系多重耐药菌种,细菌的药敏测定表明:G^-菌的敏感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G^ 菌抗菌活性较高的则是万古霉素、利福平等。结论 当前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延缓菌种变迁和耐药性增长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122例医院败血症病例对照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医院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SPSS软件,作单因素和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14个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意义,进一步对这14项因素进行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础疾病(0R=5.3)、肿瘤化疗(0R=15.9)、白蛋白<30g/L(OR=5.9)、血管导管留置>2天(OR=5.2)、手术时间>4小时(0R=4.9)、连续使用抗生素(OR=1.1)、同时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OR=9.0)为医院败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院败血症发生是多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已筛选的可能的危险因素,需通过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9.
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痰涂片、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细胞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8月期间属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获送检的738个痰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阴沟肠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98.9%,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拉啶的敏感率为51.3%。痰标本合格率为71.7%。结论:万古霉素和(或)头孢拉啶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腹部手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首选用药。痰涂片不但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还可以判断肺部感染是否被控制。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省17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NICU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共监测 12 998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4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35%,住院总日数为126 125 d,日发病率为3.46‰。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而下降(χ2=291.55,P<0.001)。不同规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01),床位数>30张的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和日发病率最高;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以西南地区(10.36%)最高,日发病率以华南地区(10.52‰)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血液为主;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我国NICU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感染特点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