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研究长寿地区血肌酐正常的中老年人血尿酸(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方法 利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选取血肌酐正常的1 542人,进行慢性肾脏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尿检测,评价肾功能采用MDRD方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该人群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并将人群按血UA水平四分位间距分成4组,分析血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为55.25%(95%CI为52.77%~57.74%),在男女性中,血UA水平均和eGFR呈负相关.Logistics回归模型校正了性别、年龄、腰围、高TG、高TC、高HDL-C、高LDL-C、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因素后,以A组作为对照,人群早期肾功损害的OR值B组为1.673(95%CI为1.254~2.235,P=0.191 9),C组为2.491(95%CI为1.854~3.357,P=0.002 2)及D组为3.009(95%CI为2.200~4.134,P<0.000 1).结论 长寿地区血肌酐正常的中老年人中,早期功能损害的患病率很高,血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山西省农村地区18~59岁居民血压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为探索我国农村地区血压水平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山西营养与慢性病家庭队列,剔除2002年基线调查时年龄<18岁或年龄≥60岁研究对象、基线时患有高血压的个体和2015年随访调查时近2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共纳入1 629名基线调查时18~59岁的调查对象,分析2002年基线调查和2015年随访调查时的血压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 2002年18~59岁人群的SBP由(122.7±10.4)mmHg(1 mmHg=0.133 kPa)增长至2015年的(132.8±17.6)mmHg,DBP由(72.7±6.9)mmHg增长至(78.8±10.3)mmHg,男性和女性SBP增长率分别为6.7%和9.5%。男性和女性DBP增长率分别为9.3%和7.8%。18~、30~、40~和50~59岁年龄组人群SBP增长率分别为5.0%、6.7%、9.4%和11.8%。而DBP增长率分别为12.2%、8.2%、8.2%和6.5%。结论 山西省农村地区18~59岁居民SBP和DBP均值水平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SBP增加水平呈现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加而递增趋势,DBP增加水平呈现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山西省733名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的纵向变化状况。方法 以曾经参加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山西省5个农村地区居民为基础,于2015年进行追踪调查,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TC浓度。结果 73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332名,女性401名。2002年基线调查时年龄为(42.6±9.5)岁,76.2%的男性和83.8%的女性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男性与女性吸烟的比例分别为65.7%和1.2%,饮酒比例分别为26.8%和4.0%,肥胖比例分别为6.3%和12.0%,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为27.1%和31.9%。2015年追踪调查时年龄为(55.8±9.5)岁,男性与女性吸烟比例分别为48.2%和1.5%,饮酒比例分别为49.7%和3.0%,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11.8%和18.2%,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41.6%和53.6%。2002-2015年,追踪人群血清TC水平由(3.82±0.89)mmol/L上升至(4.72±0.97)mmol/L,平均上升幅度为27.2%。男性血清TC水平由(3.84±0.94)mmol/L上升至(4.54±0.93)mmol/L,女性血清TC水平由(3.81±0.84)mmol/L上升至(4.86±0.98)mmol/L,增幅分别为22.7%和30.9%。18~、30~、40~、50~59岁组的血清TC水平由(3.42±0.83)、(3.72±0.77)、(3.90±0.83)、(4.00±1.03)mmol/L上升至(4.38±1.01)、(4.79±0.92)、(4.73±0.99)、(4.76±0.96)mmol/L。各年龄组增加幅度分别为31.4%、32.1%、25.2%和22.6%。经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BMI和腰围组的血清TC水平在不同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山西省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纵向上升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4.
中国卒中防治正面临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149.49/10万,造成了157
万人死亡。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位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之后。2013年,卒中年龄
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1114.8/10万和246.8/10万人年。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1990-
2017年卒中造成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 of life lost,YLL)增加了14.6%,卒中由造成YLL的第三
位原因跃升为第一位;卒中造成的全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
绝对数和百分率也呈持续增长趋势,2017年卒中是造成全年龄组DALY的首位原因。脑血管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和酗酒)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
动)。卒中存活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84.2%)和吸烟(31.7%~47.6%),心房
颤动的比例相对最低(2.7%~7.4%)。这些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也较高,并呈持续
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率为26.6%(现
在吸烟人数为3.08亿)。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2%;高胆固醇血症的标
化患病率为5.8%;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40岁及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标化患病率为2.31%。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53家三级
医院共计收治3 010 204例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 466 785例(81.9%)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447 609例(14.9%)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95 810例(3.2%)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入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近60%为男性。在IS、ICH和SAH
中,分别有1555例(0.1%)、2774例(0.6%)和1347例(1.4%)为儿童卒中(年龄<18岁)。超过三分之
一(1 063 892例,35.3%)患者的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699 513例,23.2%)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89 361例,16.3%)。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
高血压(IS:67.4%,ICH:77.2%,SAH:49.1%),主要并发症是肺炎或肺部感染(IS:10.1%,ICH:31.4%,
SAH:25.2%)。卒中住院患者的死亡/非医嘱离院率为8.3%,从IS患者的5.8%到ICH患者的19.5%。住
院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0(7.0~14.0)d,从IS患者的10.0(7.0~13.0)d到SAH患者的
14.0(8.0~22.0)d。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数据显示,指南推荐的IS、ICH和SAH患者关键绩效指标执行
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77±0.21、0.72±0.28和0.59±0.32。  相似文献   
65.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肥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全球目前有超过10亿的超重人口,其中至少3亿是肥胖。在我国,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和肥胖人口合计近3亿人,2002年我国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0%和12.3%。与1992年相比,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为此,做好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在回顾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对慢性病的影响、经济负担等基础上,笔者认为,人人维持健  相似文献   
66.
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4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预测不同超重和肥胖率比值下的医疗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等相关资料,分别计算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4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相对风险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4种慢性疾病的直接疾病负担;根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超重和肥胖造成4种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3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89.7、25.5、22.6和73.3亿元,4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1亿元人民币,占4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5%.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当超重与肥胖率比值达到1.1:1时,归因于超重和肥胖导致4种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将达到369.9亿元,将比2003年上升75.2%.结论目前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的影响,对成年人慢性病的原因溯源,为国家制订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出生的研究对象作为受灾害影响人群,将灾害之后(1964年)出生的人群作为未受灾害影响人群(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计算受灾害影响组人群患超重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BMI均值显著高于未受灾害影响的1964年出生的女性(P〈0.01),调整地区等因素后,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超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1959、1960年出生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与1964年出生女性比较,生命早期受灾害影响的1959—1961年出生女性患超重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8.9%(OR值95%CI为1.063~1.565)、37.2%(OR值95%CI为1.136~1.658)、35.2%(OR值95%CI为1.103~1.657),1959、1960年出生女性患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6.5%(OR值95%CI为1.088~1.972)、39.6%(OR值95%CI为1.039~1.876)。而男性四组之间的平均BMI水平、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制订适合国情的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特别是控制新生儿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对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百岁老年人睡眠现状,为评价睡眠对老年人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7个长寿之乡所有百岁老人自我报告的睡眠质量信息,对所纳入老年人进行睡眠时间和睡眠时间类别的分组比较.结果 百岁老年人自述睡眠时间平均为(7.9±2.6)h,男性为(7.8±2.4)h,女性为(7.9±2.6)h,性别间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P>0.05).睡眠时间不足(<7 h)、过多(≥9 h)的比例分别为35.8%、36.0%,睡眠时间适中(≥7 h且<9 h)的比例(28.2%)最低.自述睡眠质量好、不好的比例分别为64.8%、35.2%;其睡眠时间分别为(8.6±2.3)、(6.5±2.5)h,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P<0.01).自报睡眠质量好与睡眠质量差的老年人中睡眠时间不足、适中、过多的比例分别为18.4%、35.6%、46.0%和67.7%、14.7%、17.6%,两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P<0.05).自感幸福和不幸福的两组百岁老人睡眠时间分别为(7.9±2.6)h和(7.4±2.5)h,睡眠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P>0.05);但是两组老年人睡眠时间不足、适当、过多的比例分别为35.0%、28.3%、36.7%、44.4%,27.8%和27.8%,两组老年人睡眠时间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6,P>0.05).结论 睡眠时间与百岁老人的睡眠质量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儿童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高血压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我国6~13岁学龄儿童主要慢性病干预模式及适宜技术研究项目,选取江苏、山东、广西3省的调查资料,包括血压测量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儿童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2 774名7~13岁儿童的资料,该人群血压升高检出率为28.6%,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9.8%、27.1%;城市、乡村儿童血压升高检出率分别为31.5%、24.8%。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类型(城市或乡村)、居住地区、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身高、出生体重以及早餐、蔬菜、奶制品的食用频率、早餐包括咸菜与儿童血压升高有统计学关联(均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类型、超重肥胖、身高、居住地区、早餐包括咸菜是儿童高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肥胖、常食用咸菜是儿童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控制肥胖是减少儿童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