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7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句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 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2.
23.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24.
程芳  李强  王静林  曾芳  黎纬明  张玉 《中国药师》2022,(8):1379-1383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尼洛替尼浓度的检测方法。方法:血样经甲醇除蛋白后,流动相分别为0.1%甲酸的甲酸铵缓冲液(A相)和0.1%甲酸的乙腈溶液(B相)梯度洗脱,Luna???C18柱(20 mm×2.0 mm, 3μm)色谱柱分离,流速为0.6 ml·min-1;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离子对为m/z 530.1→m/z 288.9 (尼洛替尼)、m/z 502.3→m/z 394.1(伊马替尼-D8)。结果:尼洛替尼的线性范围为50~10 000 ng·ml-1,定量下限为50 ng·ml-1;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10%,尼洛替尼低、中、高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8.5%,102.4%,103.3%。结论:本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血浆中尼洛替尼的检测。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恙虫病合并血吸虫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恙虫病的分型情况。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外斐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56kD蛋白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患者有血吸虫肝改变、肝功能受损、脾肿大、焦痂。外斐氏反应检测OXk 1:40,IFA检测Ot IgG抗体Kato型1:160、Karp型1:40,PCR检测Ot 56kD蛋白基因片断阳性,其序列分析结果与PG9、P25、CM438等一些泰国Ot株同源性最高(98%),与Ot Karp、Gilliam、Kawasaki、TA678、Kato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下。结论证实了该患者为恙虫病合并慢性血吸虫病,其Ot血清型可能为Kato+Karp,遗传进化关系与一些泰国Ot株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6.
西藏林芝地区蚊媒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及米林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存在与否,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了解林芝地区的媒介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人帐诱法和人工捕捉法进行调查。结果在墨脱县发现三带喙库蚊,且该蚊密度相对比较高;墨脱县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多斑按蚊。米林县未发现三带喙库蚊分布,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为米塞按蚊。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存在乙脑的传播媒介,该蚊种为该地区的新纪录;且该蚊种尚未扩散至米林县。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云南省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用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汉滩型和汉城型的S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6年9-10月在云南省泸西县共捕获鼠类4属6种267只,其中居民区146只,优势鼠种为黄胸鼠;野外121只,优势种为大绒鼠。居民区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0.85%(1/117),阳性鼠为黄胸鼠;野外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6.67%(6/90),阳性鼠为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7份阳性鼠肺作RT-PCR扩增,结果从来自大绒鼠的LX378标本中检测到汉滩型病毒S片段核酸,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Tula汉坦病毒Koziky/5276Ma/94株(AJ22360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1%、89.8%,而与汉滩型76-118株、汉城型L9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3.9%(80.9%)、74.4%(77.9%)。结论首次从我国大绒鼠中检测到类似Tula样汉坦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关该类汉坦病毒在云南的分布、宿主动物和致病性以及全基因序列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了解云南临沧地区蜱虫种类及其自然感染埃立克体的情况。方法 采集耕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和分组后,从蜱虫中提取DNA,应用PCR扩增蜱虫COI基因以及埃立克体16S rRNA和groEL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 共采集到蜱虫42只,其中微小牛蜱38只占90.48%、血蜱4只占9.52%。将每种蜱的2只为1组,在21组样本中,检出COI片断21份(检出率100%);在相同的4组样本中均检出埃立克体16S rRNA片断和groEL片断4份(检出率19.05%)。基因序列分析,检出的COI片断序列中有2份与澳大利亚pava血蜱(JX573136)的同源性最高(89.3%),其余19份序列与马来西亚微小牛蜱B3的同源性最高(99.5%);检出的4份16S rRNA片断序列完全一致,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Arkansas和埃文埃立克体Aa2FT349及中国北京查菲埃立克体BY-YQ-HME-O18株的同源性均为100%;检出的4份groEL片断序列也完全一致,与日本埃立克体Yonaguni206 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3.9%。结论 经分子检测证实云南临沧地区耕牛体表微小牛蜱中存在一种类似日本Yonaguni206株的埃立克体感染,耕牛体表还可能寄生一种新的血蜱。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蓝舌病病毒近几年在云南省师宗县的感染情况及活动规律。方法 2014-2016年连续3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每年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10月每周采血1次,11月、12月,每月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采集常规全血、肝素抗凝血各1份,用于蓝舌病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 2014-2016年均有动物感染蓝舌病病毒,平均感染率为35.56%,感染时间均在6-10月之间,这一结果表明蓝舌病病毒感染动物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这一时期应加强蓝舌病的防控。在蓝舌病监测中,45只监控动物中的16只感染了蓝舌病病毒,并从7只感染动物中分离出9株蓝舌病病毒,分别为BTV-2、-4、-9、-12、-16型,其中BTV-16型4株,为优势血清型。结论 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师宗县长期存在多种血清型蓝舌病病毒。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鉴定在江城县采集的库蠓,明确其分类。方法 2015年用诱蚊灯在云南省江城县牛圈采集库蠓,提取蠓虫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测序,用Mega X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库蠓虫体进行压片,观察其形态特征。结果 在江城采集的库蠓JC12-3两复眼相连,触角第3、11~15节分布有嗅觉器,触须第3节无明显感觉窝,大颚齿15枚;翅面共有淡斑5个,径5室端部翅缘有1条宽淡色带向下延伸到中1室,中1室和中2室各有1条窄的淡色条带;腹部有3个发达不等大受精囊等形态特征。COⅠ基因序列分析显示,JC12-3与嗜蚊库蠓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内,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96%,小于嗜蚊库蠓种内最大遗传距离3.88%,而与其他三囊亚属库蠓位于不同进化分支,它们之间遗传距离均高于17%。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库蠓JC12-3为嗜蚊库蠓,这是云南省江城地区首次报道采集到该库蠓,丰富了该地区库蠓种类资源,为云南省蠓虫分类及蠓传疾病监测和研究提供了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