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医药卫生   404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假体材料及表面粗糙度对表皮葡萄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超高分子聚乙烯、钛合金和钴铬钼合金试样,表皮葡萄球菌经FITC标记,人工关节材料试样消毒后接种FITC标记的表皮葡萄球菌,试样表面分为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每组各6个试样,将含有细菌和试样的24孔板在37℃下孵育30min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试样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于光滑的人工关节常用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对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的粘附能力显著高于钛合金和钴铬钼合金(P〈0.001),对钴铬钼合金的粘附能力要高于钛合金(P〈0.05);粗糙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和钴铬钼合金表面比光滑的表面更易引起表皮葡萄球菌的粘附(P〈0.01),而细菌对粗糙钛合金的粘附仅轻微高于光滑钛合金(P〉0.05)。荧光照相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菌在粗糙表面的划痕内聚集粘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对人工关节材料表面的粘附能力不但取决于细菌本身,也和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度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可防治葡萄球菌感染的RNA Ⅲ抑制肽(RNAⅢ inhibiting peptide, RIP)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乳酸乙醇酸/ RIP(PLGA/ RIP)缓释微球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实验于2005-10/2007-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PLGA/RIP微球制备:采用Fmoc法由C端至N端先合成粗品肽;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对RIP粗品进行纯化分析,按紫外吸收峰收集组分,冷冻干燥,得到RIP纯品。再采用液相复乳法制备直径50~70 μm的PLGA/RIP微球。②组织相容性实验:以急性全身毒性实验观察 PLGA/RIP的全身毒性反应;MTT细胞毒性实验观察PLGA/RI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肌肉内植入实验观察材料有无肌肉刺激反应;过敏实验观察PLGA/RIP的致敏情况;热原实验观察材料对体温的影响。 结果: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结果:腹腔注射PLGA/RIP洗提原液和50%的PLGA/RIP洗提液后动物无中毒反应,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②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两种洗提液的平均细胞增殖率均大于85%,细胞毒等级1级,不具有细胞毒性。③肌肉内植入实验结果:RIP和PLGA/RIP植入4 周后,组织未见明显充血、变性或坏死。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材料已被纤维囊包裹。④过敏实验结果:3组动物的平均原发刺激指数分别为0.38,0.33和0.31,3组间无显著差别。⑤热原实验结果: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均在0.5 ℃以下, 证实材料无热源性,符合热原实验的评价标准。 结论: PLGA/RIP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无细胞毒性,未见免疫排斥,不引起过敏反应,无热源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
理想的无机植骨材料的生物降解速度应与新骨替代生成速度一致。充分了解无机植骨材料的降解机制有利于合成理想的无机植骨材料。β-磷酸三钙和α-半水硫酸钙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无机植骨材料,其降解过程与其成分有关,降解速度与其材料的颗粒大小、几何形状、制作过程、孔隙率及孔隙大小、纯度、是否添加其他成分、结晶度、溶解度及局部pH值等有关,与植入生物体的种类和植入部位不同也有关。该文就β-磷酸三钙和α-半水硫酸钙的降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人工关节翻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因各种原因需要做翻修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在我国人工关节松动率究竟有多高,因缺少大宗病例的中、长期随访,故目前尚无确切统计。西方国家 60岁以上者约有 2%做了髋关节置换,即使以很低的松动率估计,其绝对数量也是可观的。而年轻、活动量  相似文献   
25.
Using the left sciatic nerves of 44 rats we studied neurotropism in nerve regeneratio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cut ends of the nerves were separately introduced into the ends of a specially designed silastic Y- or cross-shaped tube. Either the distal stump or a cut end of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inserted into the other ends of the tube, or was left empty.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ssue ends, nerve-to-nerve or nerve-to-tendon, was 4 mm. Four weeks later, neurofibers sprung out from the proximal stump and grew towards the distal nerve end instead of the tendon end or the vacant channel of the tub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neurotropic factors may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of growth of the newly formed neurofib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neurotropism,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ut ends of the nerve, and the choice of the silastic material.  相似文献   
26.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机制及凋亡对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影响。方法:35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行左侧后肢缺血8h(右侧为对照),于再灌注后1,3d,1,2,4,8和12周取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原位末端标记(in situ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肢体缺血再灌注后1d,实验侧的TUNEL阳性细胞均数[(19.8&;#177;2.1)个/高倍视野)]明显多于对照侧(P&;lt;0.01),3d组最多,达到对照侧的360%,之后逐渐回落。透射电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注早期大量细胞坏死。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关节软骨细胞损伤,软骨细胞凋亡,导致关节软骨蜕变。  相似文献   
27.
碳酸化磷灰石与骨界面结合强度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碳酸化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为临床使用该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70只,分别在股骨远端制备分离和拔出动物实验模型,实验组植入碳酸化磷灰石,对照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erylate,PMMA),术后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分离和拔出实验及组织学观察。结果:CHA组与骨界面结合力1周时仅为(56.0&;#177;2.6)N,螺钉拔出力仅为(250.0&;#177;7.4)N,16周时界面结合力达到(281.0&;#177;13.1)N,螺钉拔出力上升至(512.5&;#177;7.8)N,表明CHA-骨界面结合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MMA组与骨界面结合力1周达到(288.5&;#177;2.3)N,螺钉拔出力高达(753.0&;#177;26.1)N,16周时界面结合力降为(228.0&;#177;9.2)N,拔出力则降为(603.0&;#177;14.1)N,表明PMMA初始强度高,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组织学观察CHA与宿主骨界面在8周出现CHA降解,新骨长入,16周时更加明显;而PMMA组8~16周标本显示骨界面间形成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结论:CHA是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生物活性材料,但应用初期与骨界面结合强度较低,因其在骨界面间可以降解,并伴有新骨形成和长入,因此结合强度增加,而PMMA则无此性能。界面分离实验和螺钉拔出实验结果相符,支持CHA-骨界面结合强度在体内稳定增强的趋势。CHA的原位固化性能、固化强度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对于填充低负重部位的包容性骨缺损具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28.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骨质压缩,干骺端骨缺损尤为明显,即使采用各种内、外固定进行治疗,也常常并发残留畸形、腕关节僵硬及疼痛等并发症。进行骨移植或植入骨替代材料可以有效地维持干骺端骨折复住,提高治疗效果。可注射性磷酸钙水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活性骨替代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注射、原位固化、成骨的同时可同步降解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填充桡骨远端骨缺损,提供早期稳定性,使患肢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9.
数字化人体骨骼重建和快速骨盆成型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骨盆快速成型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方法:采集6例骨盆病变患者CT断层扫描的Dicom原始数据,利用Maflab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域的表面计算,将结果转换为STL格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将患者骨盆按照实际大小制造出来。根据骨盆模型进行手术设计,指导病变的切除和骨盆、髋臼等部位的重建。结果:6例患者完全按照实际尺寸重建骨盆模型,并根据模型决定手术计划、切除范围和重建方法,更精确和快速进行手术。结论:利用人体骨盆快速成型可以更精确和准确进行骨盆病变切除和骨性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聚乳酸是否可以用作骨骺软骨细胞的载体。方法采用多孔聚乳酸膜片作载体,与骨骺软骨细胞共培养,通过组织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载体的关系及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了解聚乳酸载体肌肉植入后分子量改变情况和局部反应。结果倒置显微镜、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均显示细胞可以在载体上生长,并且分泌基质;聚乳酸载体植入体内后分子量逐渐减少,周围异物细胞较少。结论首次成功地培养出了组织工程骺软骨;聚乳酸在体内可以不断降解,组织相容性较好;骨骺软骨细胞可以在载体上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