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医药卫生   7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3 427例胃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16年来胃癌发病情况的动态观察,分析其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方法 将我院1986年-2001年胃镜检查资料列为研究对象,人为分成1986—1993和1994—2001前后两组,探讨检出率和性别的差异,并以1989年和1999年为例,比较10年间胃癌平均发病年龄的变化。结果 16年来随着胃镜受检人数的增加,胃癌检出人数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胃癌检出率却呈波动下降趋势.前后两组检出率分别为11.29%(1102/9760)和7.28%(2325/31945),差异显著(P〈0.001,x^2=132.79)。后组男女性别比(2.9)低于前组(3.5)(P〈0.05,x^2=5.23)。1999年平均发病年龄为1989年的1.08倍(P〈0.001,μ=6.60)。结论 盐城地区胃癌检出率呈波动下降趋势,胃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上升,男性比例有所下降,可能与环境因素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Ⅰ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1,DC1)、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8名健康献血员外周血进行DC1分离、体外诱导培养及特异性DC1表面标志测定,同时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各项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可诱导出大量的DC1。表达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1a)及MHC-Ⅱ类分子(HLA-DR)的水平均明显降低(患者分别为14.82%±13.32%、18.68%±13.76%、6.33%±4.98%和29.14%±14.00%;正常人分别为76.46%±12.25%、84.38%±9.72%、89.56%±8.96%和92.47%±9.3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01)、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P〈0.01),CD4^+/CD8^+比值高于健康人(P〈0.001),CD16+56+NK细胞低于健康人水平(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值与DC1数量、HBVDNA水平与DC1数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趋势;3例完成6个月仪一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培养产生的DC1数量均升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功能低下可能是HCV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HCV持续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加重了丙型肝炎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63.
康复训练后,不完全性颈髓损伤(incomplete cervical cord injury,ICCI)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有改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已是中枢神经系统诊断领域的重要补充手段,为临床及科研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本文通过观察ICCI患者康复过程中颈髓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变化,探讨DTI对ICCI患者康复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该病主要发生在西方国家,可能与欠发达国家诊断手段较低有关。目前,该病诊断缺乏特异性,主要采用Myens标准。2010年AASLD指南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提出了新的治疗建议,本文重点讨论其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22例PSC患者临床资料,对既往用药史、手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肝组织学及UDCA治疗对预后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数据比较用x2或校正x2检验.结果 22例患者中15例为男性,15例出现乏力、尿黄、体质量减轻,4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22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升高,达(348±184)U/L;19例ALT水平升高至(94.0±67.0)U/L,AST水平升高至(98.0±67.0)U/L;15例总胆红素水平达(99.0±115.0)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达(74.4±92.4)μmol/L.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可见肝内胆管节段性狭窄与扩张,胆管壁僵直,胆囊增大,胆总管及胰管显影不清;磁共振胆管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呈“串珠样”改变,胆管壁僵硬,胆总管扩张.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管的纤维化和炎症及小胆管的增生,典型改变为呈“洋葱皮样”的纤维性闭塞性胆管炎.服用UDCA治疗组与未服用UDCA组比较,好转者分别为7例和5例,无效者均为5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x2值及校正x2值分别为0.333和0.083,P值均>0.05).结论 PSC患者男性居多,乏力、尿黄、体质量减轻为常见临床表现,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升高明显,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UDCA治疗对PSC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
张政  王福生 《肝脏》2013,(12):842-844
不同原因的慢性肝损害均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表现为序贯或重叠的严重病理过程,包括剧烈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硬化,死亡率高[1]。对肝移植的迫切需求与供体肝短缺之间矛盾突出,彰显发展新治疗策略的必要性。最近的研究显示: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手段能减缓肝脏炎症,改善瘢痕化和更新肝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肝衰竭、肝硬化的策略[2]。截止至2012年11月1日,在 ClinicalTrials.gov 网站检索“stem cells AND liver diseases”,有超过170项已注册或等待批准的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基质干细胞异质亚群,主要表达 CD105、CD73、CD44、CD90和 CD71;较少表达造血细胞标记如 CD45、CD34和 CD14,或协同刺激分子 CD80和 CD86。MSCs 可从不同组织如骨髓、脂肪组织、胎盘以及脐带胶质获取。重要的是,MSCs 不仅可分化成间充质细胞系和其它胚胎细胞系,在体内还具有介导免疫调节的功能[3]。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报道,输注 MSCs 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并使肝衰竭患者获益:改善肝脏功能、降低 Child-Pugh 和 MELD 评分、减少腹水及总死亡率(见表1)[4-8]。然而,临床干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67.
HIV慢性感染是全球性的问题和大家关注的热点,其主要标志是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关于其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B细胞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关于其在HIV慢性感染中的功能和意义尚不清楚.本文对HIV-1慢性感染者B细胞功能受损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HIV感染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可吸收钉在治疗关节内骨折后并发关节交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在治疗关节内骨折后产生交锁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一例膝关节骨折后选用可吸收钉治疗的临床经过和结果分析。结果:二期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术后,随访4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关节腔内骨软骨骨折,尤其位置较浅的骨折,选用可吸收钉应慎重,术后要注意残钉松脱。  相似文献   
69.
药物性重型肝炎1例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药物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捐献的肝脏,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并冷冻保存,复苏后经股动脉插管移植到脾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脾脏核磁共振信号的改变。结果人肝脏可获取2×1010肝细胞,复苏后肝细胞活率在70%以上,移植的肝细胞数为2×109个。移植后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BIL、NH3、ALT、AST明显降低,PA水平明显升高。出院50天后随访各项血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结论肝细胞体内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的肝细胞能够在脾脏内增殖、分化,替代或部分恢复肝脏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将为终末期肝病治疗开辟一项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0.
丙型肝炎肝组织中病毒抗原的检测及其意义100039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王松山,皇甫玉珊关键词肝炎.病毒性;抗原;病毒;基因表达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12.6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肝炎也可表现为慢性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