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李峥  李瑛  王畅  刘伏友  彭佑铭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177-177,181
患者,男,40岁,农民。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纳差20余天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0日中午饮自制药酒(主要成份为“过山龙”)约4两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腹痛,腹泻,并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直径约1cm大小,不高出皮面,压之退色。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服用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代谢差异,探讨其对CML患者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慢性期患者34例,按服用药物分为伊马替尼组(19例)和尼洛替尼组(15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两组患者血浆样本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检测,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及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分析平台探讨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 应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结合变量权重重要性(VIP)值及t检验筛选到差异代谢物,伊马替尼组中苯丙氨酸、吲哚丙酸、肉豆蔻酸、半乳糖、葡萄糖、软脂酸、色氨酸、硬脂酸、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低,其VIP值分别为1.633(t=6.099,P<0.001)、1.338(t=4.367,P<0.001)、1.557(t=6.716,P<0.001)、1.154(t=3.056,P=0.005)、1.941(t=2.196,P=0.035)、1.207(t=3.785,P=0.001)、1.625(t=6.398,P<0.001)、1.555(t=6.553,P<0.001)、1.633(t=7.679,P<0.001)、1.633(t=8.374,P<0.001).主要涉及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找到了CML患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成分配比及药物体内代谢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所致肠上皮细胞磷脂的变化,探讨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 Gy X射线照射组和12 Gy X射线照射组。分别在照射后6和24 h,提取IEC-6细胞磷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测定辐射所致细胞磷脂的变化。结果 辐射后6 h,8 Gy照射组细胞磷脂未发生显著变化;12 Gy照射组细胞磷脂变化明显,其中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均显著性上调(F=5.37、9.60、9.88,P<0.05)。而照射后24 h,两个辐射剂量组中多种磷脂酰乙醇胺(PE)和PG分子显著下调(F=5.15~99.77,P<0.05),12 Gy照射组中多种神经鞘磷脂(SM)显著上调(F=4.35~7.92,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导致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磷脂代谢紊乱,其紊乱程度与辐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44.
广州地区2213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 现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MPDs)的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及其危 险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以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6所高校23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 查,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群体MPDS的分布和大学生MPDS的危险因 素。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213人(份),其中男生1149人(51.9%),女生1064人(48.1%),平均年龄 (21.33±1.72)岁。广州地区大学生MPDS发生率为23.3%(515/2213)。MPDS发生率在不同年 级、专业、独生子女、月生活费、性格和学习成绩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母 亲文化程度、母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和自觉母亲关爱情况间的MP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专业为文学类和法学、月均生活费高、父亲专 制型和民主型教养方式、母亲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自觉母亲一般关心和不关心/不清楚关心 自己是大学生发生MPDS的危险因素,性格不确定者较性格外向者少发生MPDS。结论广州地 区大学生MPDS发生率高,且无性别差异。应依据其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2日至2016年9月7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10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合并子宫肌瘤组(457例)和未合并子宫肌瘤组(5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1)与未合并子宫肌瘤组相比,合并子宫肌瘤组的患者绝经年龄晚,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低,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的患者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未合并子宫肌瘤组比较,合并子宫肌瘤组中肿瘤分期为Ⅰ期的比例较高、组织分级为G1级的比例较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子宫肌瘤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未合并子宫肌瘤组(P<0.05),但两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可能有利于减缓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子宫肌瘤是否是子宫内膜样癌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5.12"地震后,绵阳地区运用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根据回收的922名灾民回顾性调查表,用Excel录入相关数据后用SPSS17进行行×列X2检验。结果:491名服用中药预防的灾民的皮肤病发病率为3.87%,明显低于未运用中医药预防者(发病率为23.43%);发病前5位的皮肤病依次为:虫咬皮炎、真菌感染、日光性皮炎、湿疹、脓疱疮等,占总发病数的87.5%;治疗曾用中医药预防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未接受中医药预防者(总有效率为61%)。结论:地震后受气候、精神因素、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皮肤病发病率高。中医药防治皮肤病可作为震后等自然灾害的重点防治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ZO-1基因的表达、甲基化情况及其与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基因组限制性酶切扫描(RLGS)技术自白血病小鼠标本中钓取ZO-1基因,用甲基化PCR方法检测自血病细胞系Molt4、HL-60、K562细胞及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ZO-1基因甲基化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ZO-1基因表达水平,并对高表达ZO-1基因的K562细胞进行小十扰RNA(siRNA)靶向干扰,然后用Northem blot方法验证ZO-1基因抑制效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膜联蛋白V(Annexin V)和碘化丙锭(PI)舣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 采用RLGS技术从门血病小鼠标本中成功钓取ZO-1基因.原代白血病细胞及Moh4、HL-60细胞ZO-1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ZO-1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外周血细胞明显下降或不表达.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ZO-1基因不发生甲基化,ZO-1基因高表达.K562细胞高表达ZO-1基因,未见ZO-1基因甲基化;去甲基化药物可以诱导Molt4及HL-60细胞重新表达ZO-1基因.经ZO-1小干扰RNA干预的K562细胞ZO-1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但并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结论 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细胞中ZO-1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表达明显降低,ZO-1基因是一个白血病相关基因.其在K562细胞中高表达的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ZO-1基因的表达、甲基化情况及其与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基因组限制性酶切扫描(RLGS)技术自白血病小鼠标本中钓取ZO-1基因,用甲基化PCR方法检测自血病细胞系Molt4、HL-60、K562细胞及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ZO-1基因甲基化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ZO-1基因表达水平,并对高表达ZO-1基因的K562细胞进行小十扰RNA(siRNA)靶向干扰,然后用Northem blot方法验证ZO-1基因抑制效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膜联蛋白V(Annexin V)和碘化丙锭(PI)舣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 采用RLGS技术从门血病小鼠标本中成功钓取ZO-1基因.原代白血病细胞及Moh4、HL-60细胞ZO-1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ZO-1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外周血细胞明显下降或不表达.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ZO-1基因不发生甲基化,ZO-1基因高表达.K562细胞高表达ZO-1基因,未见ZO-1基因甲基化;去甲基化药物可以诱导Molt4及HL-60细胞重新表达ZO-1基因.经ZO-1小干扰RNA干预的K562细胞ZO-1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但并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结论 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细胞中ZO-1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表达明显降低,ZO-1基因是一个白血病相关基因.其在K562细胞中高表达的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9.
人直肠及其癌组织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癌变后DNA结构的改变与寻找与癌变有关的DNA片段,方法:采用AP-PCR方法扩增直肠癌及其癌旁和正常组织DNA,结果:引物E1(5′CGGCCCCTGT3′)对直肠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直肠组织的DNA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表现出多态性,而且分别得到直肠癌组织特异的DNA片段K851和正常直肠组织特异的DNA片段K1072,K776。结论:直肠细胞癌变后DNA结构在引物E1序列处发生了改变,DNA片段K851,K1072和K776可能与细胞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50.
【摘要】目的: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方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其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并探索γ-H2AX作为低剂量X线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将4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按扫描前的心率分为两组:大螺距组18例,心率<70次/分,螺距3.4,FLASH序列,前瞻性心电门控;小螺距组22例,心率≥70次/分,螺距0.20~0.33,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均采用智能CARE-kV结合CARE Dose 4D调节技术自动选取最优管电压及管电流。于CT检查前及检查后30min每例患者抽取静脉血4mL,采用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情况(γ-H2AX荧光点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记为R焦点/细胞)。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及CT检查前后R焦点/细胞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检查前后R焦点/细胞差值(△R)和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DLP与△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组的CTDIvol、DLP和ED值分别为(12.29±1.68)mGy、(100.28±30.60)mGy·cm和(1.41±0.43)mSv,3个指标的均值明显低于小螺距组[分别为(39.11±10.75)mGy、(537.27±152.74)mGy·cm和(7.52±2.14)mS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CT检查前、后的R焦点/细胞分别为(0.137±0.036)和(0.244±0.072),CT检查后检查者淋巴细胞内DSBs数量明显增多(t=10.294,P=0.000)。大螺距组和小螺距组的△R分别为(0.058±0.034)和(0.148±0.058),小螺距组高于大螺距组(U=27.50,P=0.000)。仅小螺距组的DLP与△R之间存在等级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电离辐射引起的DSBs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而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γ-H2AX监测可较准确地反映低剂量X线辐射损伤,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