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单中心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安全性,探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我中心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433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所有患者病变狭窄程度≥70%且伴有狭窄病变相关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将本中心术者早期完成的100例病例做为经验积累阶段组,而近期完成的333例做为技术成熟阶段组.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可能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33例患者中429例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99.1%),狭窄度由术前的(82.3±7.6)%改善为术后的(16.6±6.6)%;围手术期30 d内29例(6.7%)患者出现卒中或死亡,其中致死致残性卒中7例(1.6%);30 d内发生缺血性卒中21例(4.8%),出血性卒中8例(1.8%);基底动脉30 d内总的卒中率、缺血性卒中率、穿支卒中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1),而大脑中动脉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6%比0.4%,P<0.05);经验积累阶段组总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明显高于技术成熟阶段组(13.0%比4.8%,P<0.01),但围手术期穿支卒中发生率在经验积累阶段与技术成熟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比3.0%,P>0.01).结论 颅内Wingspan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基底动脉缺血并发症高于其他部位而大脑中动脉出血并发症高于其他部位;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受术者经验的影响,但穿支并发症并不随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而减少.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估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上市前Ⅰ~Ⅱ期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计划入组40例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度≥70%),按1:1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系统(MauroraStent),对照组使用脑血管专用裸金属球扩式支架(Apollo)。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6个月的支架内再狭窄和术后30 d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2个月内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死亡情况,以及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入组开始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40例患者入组完毕,随机分组后随访12个月内的资料,主要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死亡情况,同时还包括非手术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论:该试验将为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后期进行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参考。 注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IIR-16009115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以正常血管(n=23)作为对照,检测动脉瘤(n=29)中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比较。 结果颅内动脉瘤标本中XO的活性为(20.66±7.45)U/gprot高于正常血管局部组织中XO的活性(5.32±0.98)U/gprot(P<0.01);颅内动脉瘤标本中MDA的含量为(8.35±5.06)nmol/gprot,高于正常血管局部组织中MDA的含量(3.61±0.52)nmol/gprot(P<0.01)。 结论在动脉瘤组织内有大量表达的活性氧,XO是产生活性氧的一个重要来源。XO源性活性氧可能在动脉瘤的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总结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综合应用选择合适患者、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回撤式"微导管进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式、柔软弹簧圈等方法。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完全栓塞35例(占83.6%),近全栓塞4例(占9.5%),不完全栓塞3例(占7.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两例,术中出血率为4.8%(2/42)。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可行性,通过综合多种技术手段,能明显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58处病变,狭窄性36处,闭塞性22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58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8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7例(15例自膨式支架,4例弹簧式支架),均成功;单纯腔内旋切6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1例(15例自膨式支架,1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1例;单纯内膜下血管成形3例,辅助支架成形的8例(13例自膨式支架,2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4例。3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5例疗效欠佳。4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行切开解压后好转,2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膝关节以下离断术。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2~33月),2例术后6月症状复发未予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再次介入治疗,余患者疗效稳定。结论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变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对血管内治疗反应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开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等。结果共纳入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组24例,心源性栓塞组22例,相比心源性栓塞组,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吸烟(33%vs 9%,P=0.046)、男性(75%vs 36%,P=0.008)比例显著较高,心房颤动史显著较低(0%vs 82%,P0.001)。动脉粥样硬化组联合使用血管成形术的比例较高(67%vs 27%,P=0.008)。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最终整体再通率、术中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其危险因素和血管内开通措施有所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往往需要联合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