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9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医药卫生   284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热灌注化疗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NO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汉堡大学休伯特斯·沃尔德癌症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化疗组(30例)与常规化疗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单纯静脉化疗,热化疗组患者在静脉化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O及T淋巴细胞数量、生存质量以及毒副反应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热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治疗后,热化疗组患者NO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热化疗组患者体力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性指标及综合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疲劳、疼痛、便秘等症状性指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化疗可显著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NO含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切开复位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59~78岁,平均66.7岁;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9例。结果术后X线显示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8±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5±28)ml。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0.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具有置钉角度科学、固定可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等优点,较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颞骨双期增强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检查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行颞骨双期增强HRCT检查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CT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在颞骨双期增强HRCT检查过程中,护理工作者通过恰当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检查的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安全,有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6.
<正>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以腹腔充满黏液样肿瘤种植为表现的临床罕见疾病。通常认为,腹膜假黏液瘤是来源于阑尾的黏液性肿瘤~([1])。然而,腹膜假黏液瘤也可以偶然发现于其他器官,比如卵巢、结直肠、胃、胆囊、胰腺等~([2-4]),临床上更为罕见。国外报道的胰腺来源腹膜假黏液瘤主  相似文献   
87.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弯融合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原[因,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方法.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54例Lenke 1A型AIS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女43例,男11例,平均年龄14.4岁.平均随访3.2年,在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观察融合远端附加现象,主胸弯下端椎(lowest end vertebra,LEV)向远端移动且Cobb角增加5°以上或LIV远端椎间隙成角5°以上为发生远端附加现象.将发生远端附加现象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纳入病例组;未发生附加现象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变量分析发现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术前LIV偏离骶骨中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LIV与LEV相距节段数、LIV与中立椎(neutral vertebra,NV)相距节段数、LIV与稳定椎(stable vertebra,SV)相距节段数以及Risser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IV偏距超过10mm、未固定到NV (NV-LIV>0)、Risser 征 2级以下是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远端固定椎选择不当和骨骼发育程度低是术后发生附加现象的重要原因;固定到NV是最佳选择,当选择NV-1作为LIV时,术前LIV偏离CSVL的距离超过10mm容易发生附加现象.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应用micro-CT研究尾吊大鼠胫骨骨小梁微结构的变化,以此评价间断性水平位站立对抗模拟失重导致的骨微结构退化的效果.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尾吊组(SUS组)、水平位站立对抗组(ST组).尾吊组大鼠始终保持约30°头低位及后肢自由悬垂不负重状态,水平位站立对抗组在尾吊处理的基础上,大鼠每天固定时间水平站立1 h.实验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其右侧胫骨行micro 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其骨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选定感兴趣区(ROI)行定量分析及三维可视化后,与CON组相比,SUS组胫骨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降低,而骨表面积/体积(BS/BV)、骨小梁间隙(Tb.Sp)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Pattern Factor,TPF)均显著升高;ST组的变化介于SUS组和CON组之间;三维可视化图像结果与物理参数结果趋势一致.应用One-Way ANOVA分析及多重比较LSD-t检验,三组各参数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间断性水平位站立可明显减弱尾吊大鼠胫骨的微结构退化和骨质丢失,而micro CT可以有效地辨别胫骨松质骨微结构的精细变化.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