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最早报告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性的,是1910年Nocht等报告在巴西发现对奎宁(quinine)产生抗药性。以后又发现对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产生抗药性。60年代初期,在哥伦比亚、南美洲、泰国和东南亚地区又分别报道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Chloroquine)产生了抗药性。其后,抗氯喹虫株出现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同时,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也不断增多。我国自70年代以来,已先后证实粤、桂、滇、黔、闽、苏,皖、豫等八省(区)均有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存在,其中尤以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地区最为严重。海南岛近年还出现了恶性疟原虫对喹哌(Piperaqui  相似文献   
52.
目前,疟疾学家们最常使用的血清学检验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最近的研究发现IFA抗体滴度与人群中的带虫率呈反比关系,这表明IFA可用于予测人群对疟疾的免疫力。但IFA的结果观察需用荧光显微镜,这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报告一种酶酸检测方法,即用辣根过氧化酶(HRP)代替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免疫过氧化酶试验(MIA)。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53.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APDH)是疟原虫糖酵解过程中重要的酶 ,其基因最近被发现 [1 ]。本文报告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GAPDH基因序列测定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虫株恶性疟原虫 FCC1/ HN株在本室长期保种 ,体外培养参照Trager等 [2 ]方法并略作改进 [3]。1.2 基因组 DNA的提取取 5 0 μl培养物 ,按文献 [4 ]方法用 5 %磷酸钠盐溶液提取 ,最后溶于 5 0 μl DEPC- H2 O中。1.3 提取总 RNA收获培养物中的环状体期疟原虫 (1× 10 9以上 ) ,用 RNA提取试剂盒 (采用 TRIZOL试剂盒 ,Gibco,BRL )抽提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  相似文献   
54.
在建立恶性疟原虫(P.f)新分离株体外连续培养的初期,使用小鼠腹腔洗脱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结果表明,在饲养细胞的辅助下,P.f虫株很快适应体外培养条件,生长发育良好。6周后停用饲养细胞,虫株仍能继续正常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55.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份血样中有 36份恶性疟患者共扩增出 44个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占 75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为 19 4%。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AD2 0型和K1型第 2区序列与MAD2 0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同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特异性扩增pfmdr1基因含有编码第86位、1042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42个样本中,pfmdr1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突变,即86位氨基酸是野生型的Asn,而不是突变型的Tyr。第1246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的样本共有7个,全部为抗性虫株。第1042位点PCR扩增结果阳性的37个样本中突变的样本共有10个,其中9个为抗性虫株,一个为敏感虫株。结论我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产生与pfmdr186位氨基酸基因多态性无关,但第1042和1246位氨基酸的突变更易在抗性虫株中检出。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fMSP1)和表面蛋白2(pfMSP2)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第3区),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5份血样中有52份恶性疟疾患扩增pfMSP1基因片段,以MAD20型为主导型(84.6%),K1型为次要型,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混合感染率为15.4%。同时,55份血样中有53份恶性疟疾患扩增出pfMSP2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导型(83%),FC27型为次要型,混合感染率为17%。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l存在MAD2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其MSP2存在3D7型和FC27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相似文献   
58.
用人工感染十二指肠钩虫以治疗人类红细胞增多症首先报告于1938年。本文报告用此法治疗一例3岁女孩。该女孩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红细胞生成素介导型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缺乏适合手术用的静脉,故难以施行常规的多次静脉切开放血术。其他几种治疗方法又效果甚差。故征得其父母的同意,采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pfMSP3)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扩增pfMSP3基因的可变区序列,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1份血样扩增出51个pfMSP3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导型(78.4%),K1型为次要型(21.6%),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4.4%。序列分析表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3D7型和K1型的可变区序列与3D7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3存在3D7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3D7型为优势虫株。  相似文献   
60.
毒饵盒法作为巩固灭鼠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毒饵盒对提高灭鼠效果的作用.方法采用自制毒饵盒与传统塑料饵袋灭鼠,分别对多年灭鼠仍保持一定密度、灭鼠难度较大的局部地区进行灭鼠效果对比评价.结果毒饵盒法盗食率为43.0%,毒饵袋法为20.0%;经150 d灭效观察,试验区鼠密度(粉迹法)下降率94.36%,对照区仅为69.29%(u=2.896,0.005>P>0.002);灭效RPI指数为18.37.结论毒饵盒法的鼠类盗食率较高,现场灭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毒饵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