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确定早期康复治疗干预的标准和临床运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现和缺损进行检查和记录,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简式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焦虑抑郁联合评定量表等进行评定。早期康复干预标准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GCS>8。对和量表评定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有93.6%符合早期康复干扰的标准,存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吞咽和情绪等方面缺陷的表现,大多数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简式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重度障碍,近半数患者MMSE评分显示痴呆。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以功能性运动和日常生活自理功能障碍为主,合并多种残疾为特点,医疗康复残疾水平处在完全依赖的状态。临床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GCS>8为早期康复干预的指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2.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住院医疗康复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住院医疗康复效益的对比研究,探讨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病理特征与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功能独立检查对82例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测量,并计算康复效益,将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入院、出院值,住院期间获得值,以及康复效益进行配对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入院功能独立检查运动分、认知分、总分均较脑梗塞患者低(P〈0.05),出院时各功能独立检查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33.
脑卒中偏瘫手肿胀压力疗法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压力治疗对偏瘫后患手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针45便有患手水肿失哮发成3组,两组为治疗组,第1组(压力组)长 时间穿载压力手套;第2组(循环组)采用顺序循环治疗仪进行治疗,压力为50mmHg,每日治疗1次,每次为30min;第3组为对照组,不用压力治疗。34组均本疗和作业治疗,观察时间为25天。采用患手肿胀的体积、疼痛的的目测类比定级及掌指关节法活动度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压力组和循环组患  相似文献   
34.
脑瘫儿童的家庭物理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物理治疗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例脑瘫儿童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家庭物理治疗,治疗前后进行Gross运动功能评分,进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Gross运动功能评分5个功能区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物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脑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续2周,每周3次,共6次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CT组参加2周,每周3次,共6次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前后3天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试验,比较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HI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运动耐量由运动前的(14.1±1.7)METs增加至运动训练后的(15.0±1.3)METs(P<0.05);训练后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CM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P<0.05),但运动耐量增加无显著性。结论: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其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36.
Hufschmidt电刺激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Hufschmidt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后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B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后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在干预期行Hufschmidt电刺激和常规物理治疗,对照期只行常规物理治疗。患儿入选时、治疗6周、治疗12周时分别评估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分(gross motor function mesaure,GMFM)、10m步行时间各项功能。结果:患儿在干预期胭窝角、内收肌角的改变量明显大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踝背伸角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C区、D区、E区及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A区、B区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m步行时间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7.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蝎蚕汤结合临床医学治疗本病,疗效尚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脊髓独立测量量表第2版(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Ⅱ,SCIM-Ⅱ)是由劳温斯坦康复医院研制并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评估的专用量表。研制脊髓独立测量量表Ⅱ中文版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完成量表的汉化,对87例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测试,评价SCIM-Ⅱ中文版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检验量表的标准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其中标准效度以功能独立测量(FIM)为效标。结果:量表的4个领域中Cronbach′s系数为0.829-0.943;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9。因子分析显示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1%;各领域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0.728-0.871;与FIM中文版相比,各领域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r〉0.808;P〈0.01)。结论:SCIM-Ⅱ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39.
背景:压力感测鞋是一种测量地面反应力的方便快捷的工具,近来利用这些系统检测具有神经疾患儿童步态的研究正在开始进行。目的:了解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①脑瘫组:2004-05/2005-04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6~66个月,均能独立步行10m以上。②正常对照组: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男28例,女24例,年龄35~76个月。方法:应用Ultraflex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连续性足底压力测试。步态的图表和动态足底压力数据被记录并由电脑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记录30s内连续的所有足底压力变化曲线,选取步态稳定后的10个步态周期,经过软件分析,得到平均足底压力曲线。②由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特征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半数脑瘫组儿童步态的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其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单一的足底压力高峰,或双侧足底压力曲线不对称,同侧不同的步态周期足底压力曲线也形态各异。②10例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脑瘫组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对照组[左侧:(0.879±0.658),(0.472±0.051)s;右侧:(0.818±0.682),(0.478±0.050)s;P均<0.01];右侧的到达第一、二峰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到达谷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①运用动态足底式压力步态分析方法,可直观地观察足底压力曲线图,并直接提取运动力学特征信息。②部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的儿童,从其足底压力图中提取的各特征量数据能体现患儿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期的足底压力特征。  相似文献   
40.
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应用于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治疗作用。方法:41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9例,采用上肢支具、按摩和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2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1年后进行临床评定,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例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综合实用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治疗对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可靠疗效,并能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