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观察体位排痰结合超短波治疗对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使用超短波治疗,B组则用体位排痰加超短波;治疗结束时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和疗效。结果入选时两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临床症状都得到改善,B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上较A组短(P〈0.01),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体位排痰结合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2.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进一步探讨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机制。方法:收治瘢痕疙瘩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74)和对照组(B组:n=52)。治疗组取平阳霉素8mg,用2%利多卡因5ml稀释,自瘢痕边缘进针,针尖达瘢痕中部,自进针部位呈扇面均匀注射,使瘢痕呈现苍白色或桔皮样外观为度;对照组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25mg溶于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5ml,皮损基底部封闭治疗,注射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各组连续治疗半年取材,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观察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后瘢痕组织中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Ⅲ型胶原纤维在以上各组中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中的Ⅲ型胶原纤维密集分布,B组中的Ⅲ型胶原纤维分布稀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A组与B组之间Ⅲ型胶原纤维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平阳霉素能使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DNA断裂,破坏胶原纤维形成,促进胶原溶解。  相似文献   
23.
牵伸手法矫治先天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伸手法矫治先天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江沁1丁建新1黄东锋1先天性斜颈(congenitaltorticolis)又名肌性斜颈,因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引起,表现为头颈部歪斜,两侧面部不对称的畸形。作者对20例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进行牵伸手法治疗,观...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法牵伸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可以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探讨自制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矫形器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4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支具进行持续被动屈肘和伸肘的交替运动。对照组石膏固定期间患肢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患肢非固定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估、骨折愈合时间、疗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观察组肘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107.76&;#177;16.69)&;#176;,伸ROM为(-17.48&;#177;9.00)&;#176;,对照组肘关节屈曲ROM为(98.09&;#177;8.02)o,伸为(-33.27&;#177;7.79)&;#176;,P<0.01。改良的Cassebaum评分观察组优11例,良8例,可3例;对照组优4例,良9例,可8例。结论利用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矫形器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保护性的早期活动和牵伸对骨折的愈合和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共选取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脑瘫组),同时选取84例健康儿童归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各组对象进行足底压力步态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2组对象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及其所占步态周期时间的比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脑瘫组患儿与对照组在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及其所占步态周期时间的比率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脑瘫组患儿步态周期时间为(1.75±1.33)s,较对照组[(0.94±0.09)s]明显延长;脑瘫组步频为(100.75±48.84)次/min,较对照组[(129.13±13.77)次/min]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脑瘫组患儿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比率下降,双足支撑期比率升高。结论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检测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步态情况,具有使用方便、能获取连续性数据、准确客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前的医疗康复残疾测量和功能预后预测。方法:使用儿童功能独立检查(FunctionalIndependentMeasureforChildren,简称WeeFIM)和临床神经肌肉系统障碍程度分级的方法评定23例痉挛性脑瘫(SpasticCerebralPalsy,SCP)患者的功能状态。结果:各年龄组WeeFIM总分、行动和步行等与障碍程度的排序是一致的,结论:WeeFIM可作为基本的功能预后预测指标为SPR手术及手术前后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手术及康复训练对于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Bobath 法为基础,加上作业治疗。结果:手术前后的肌张力差值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手术后与康复训练后之间的肌力改变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手术前、手术后与康复训练后Wee FIM测量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P< 0.05) 。结论:手术解除痉挛,降低部分肌力,能改善一定关节活动度,但必须强调康复训练,并与之协调,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个性化多媒体的应用在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家庭康复中的意义.方法:于2002-03/2004-10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和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的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44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两组患者均每周接受一次门诊治疗,由家长陪同整个治疗过程,治疗时间为30~40 min/次,对照组利用简易言语治疗处方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听觉语音辨析、构音运动训练、语音训练等治疗.观察组则在每次治疗后同样开出言语处方,并附上辅音发音图卡和用可擦写光盘刻录的教学光碟,内容包括言语治疗师的示范动作,相应的辅音发音剖面图和包含有靶音的儿歌及电脑游戏,让家长每天陪孩子看光碟进行训练,时间为30~40min,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纠正其错误的构音,尽量采用游戏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纠正孩子的构音.两组儿童治疗期间为4~9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汉语语音清晰度表进行评估.语音清晰度90%以上为优,75%~89%为良,60%~74%为中,60%以下为差.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错音表现相似,主要的错音为g、k、z、c、s,其次是d、t、l.②治疗前两组患者语音清晰度接近[(45.47&;#177;8.69)%,(47.23&;#177;8.30)%,t=0.685,P=0.497];治疗后两组患者语音清晰度均有提高,对照组患者语音清晰度为(80.26&;#177;10.49)%,观察组为(95.59&;#177;4.29)%;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459,P<0.000 5);(t=6.34,P=0.000);观察组治疗后效果优于对照组(t=-29.823,P<0.000 5).③治疗后对照组语音清晰度优3例(14%),良13例(59%),中4例(18%),差2例(9%);观察组语音清晰度优19例(86%),良3例(1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2%,P=0.000043).结论:个体化多媒体家庭康复可有效节约康复资源,是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可行有效的康复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