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h明显促进细胞增殖.10、50 μmol/L DEHP作用激活的淋巴细胞72 h显著增加了细胞上清液中LDH活力.50 μmol/L DEHP作用淋巴细胞72 h能明显降低IL-2蛋白含量;1、10、50 μmol/L DEHP 72 h则显著降低IFN-γ及IL-4含量.而DEHP对IL-6蛋白影响不显著.10、50 μmol/L DEHP 96 h均明显降低了Th1/Th2比值.结论 不同激活条件下,DEHP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不同,并能影响Th1/Th2平衡.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农药呋喃丹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的损害作用 ,以低、中、高剂量 (0 3、1 5和 3 0mg kgBW)经口连续染毒 77天 ,分别于染毒第 7、35和 77天检测大鼠血清及睾丸组织匀浆中 β-葡萄糖苷酶 (β-G)、葡萄糖 - 6 -磷酸脱氢酶 (G - 6 -P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的活性。结果显示 ,染毒第 7天大鼠 3个染毒组血清中 β -G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低剂量组睾丸组织匀浆中 β -G活性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染毒第 77天中高剂量组血清中G - 6 -PD活性 ,高剂量组睾丸组织匀浆中LDHx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其它指标及时段未见明显改变。提示呋喃丹对大鼠睾丸组织有一定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环境类激素壬基酚对大鼠睾丸和血清中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壬基酚50、100、200 mg/kg剂量对Wistar雄性大鼠连续经口染毒35 d,检测大鼠睾丸组织匀浆及血清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 含量,血中睾酮(T)、雌二醇(E2)水平.结果 50 mg/kg处理组睾丸组织中β-G和200 mg/kg处理组血清中LDH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mg/kg处理组睾丸组织中SOD活性及血中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壬基酚可能会诱发大鼠睾丸和血清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表明对睾丸有损伤.  相似文献   
74.
双酚A对小鼠生殖和发育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双酚A(BPA)对小鼠的生殖和发育毒性。方法选择健康性成熟清洁级、体重22~26g昆明种小鼠128只,随机分为48、120、240mg/kgBPA染毒组和花生油溶剂对照组,每组雌、雄各16只,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按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PA)推荐大小鼠生育力试验的标准方法进行。结果从染毒120mg/kgBPA组始,小鼠附睾精子计数、活精率、生育指数和妊娠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下降,而精子畸形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均P<0.05或0.01),交配指数仅240mg/kgBPA组下降(P<0.05),从染毒剂量48mg/kg组始,着床前死亡率、吸收胎率、死胎率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而活胎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结果表明BPA可能对小鼠具有生殖和发育毒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血浆灌流(PP)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7月我科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6例为观察组,行PE联合PP治疗;以2007年1月~2008年5月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6例为对照组,行单纯PE治疗。采用日本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RP、TNF-α、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1.3%和93.47%)均明显高于单纯PE组(21.74%和78.26%,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INR、NH3、CRP、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08.3±35.3)μmol/L、(1.6±0.2)、(214.3±22.7)μmol/L、(7.4±1.1)mg/L、(1128.3±345.3)ng/L和(115.5±12.0)ng/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26.1±38.4)μmol/L、(1.9±0.8)、(267.5±26.1)μmol/L、(10.3±1.3)mg/L、(2012.3±318.4)ng/L和(184.3±20.1)ng/L,P<0.05】;观察组ALB水平为(34.3±4.9)g/L,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9)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1%(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助于清除炎性因子,改善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6.
应用矽宁对小鼠进行了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结果显示,矽宁能引起小鼠骨髓嗜多染色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升高,但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对小鼠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SCE)无影响。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对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2例肝功能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E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PE治疗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的变化和有效率.结果 PE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84.6%)明显优于对照组(53.85%),P<0.05.PE治疗组治疗后TBIL、PTA及ALT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E治疗组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PE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87.5%、88.89%)明显高于晚期肝衰竭(57.14%),P<0.05.PE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浆过敏,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血浆置换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早、中期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之一,且可以为晚期患者行肝脏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激活与未激活的小鼠淋巴瘤细胞(EL4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佛波醇酯(简称PMA,1、5、10 ng/ml)激活EL4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BP(0.1、1、2.5、5、10μmol/L)在无或有PMA激活条件下作用EL4细胞24 h及48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DBP单独作用于未激活的EL4细胞24 h及48 h均未引起细胞明显增殖。以5 ng/ml PMA激活EL4细胞,0.1~2.5μmol/L DBP作用细胞24 h就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而5μmol/L DBP在48 h时细胞增殖作用显著(P<0.05)。结论DBP能明显促进激活的EL4细胞增殖,且DBP与PMA对EL4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可能与DBP的免疫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行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行PICC的84例CI患者,统计上肢静脉栓塞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CI患者行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评估,84例CI患者行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30例,占比35.71%(30/84);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及导管材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患者行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为导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多、聚氨酯导管(OR>1,P<0.05)。结论 导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多、聚氨酯导管均是CI患者行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PAD结合雨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生食品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以沈阳医学院2018级和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级为对照组(n=51),2019级为试验组(n=5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试验组应用PAD结合雨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基本学习情况;分析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总成绩及优秀率(≥85分)的差异;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试验组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情况,以评价该种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 该种教学模式下,试验组学生间沟通交流学习、小组讨论的比例(42.0%)高于对照组(2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试验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体成绩(分别为88.6±3.0和80.8±7.3)与对照组(分别为86.7±8.0和79.1±7.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P=0.238);试验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者的比例(96.2%)高于对照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学生反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46.0%)高于对照组(22.9%),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