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中国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数据(共调查142 660 482人年、死亡人数为10 586例),分析不同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痛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肿瘤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指标,并与第1次(1973-1975年)、第2次(1990-1992年)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04-2005年全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为7.42/10万(10 586/142 660 482),占伞部恶性肿痛死亡人数的5.46%,位居癌症死亡第5位,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分别为4.79/10万和6.57/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8.38/10万(61 14/72 970 241),女性粗死亡率为6.42/10万(4472/69 690 241).城市和农村粗死亡率分别为10.01/10万(4796/47 899 806)和6.11/10万(5790/94 760 676);东、中、西部地区粗死亡率分别为8.67/10万(4558/52 556 694)、7.19/10万(3580/49 781 225)和6.07/10万(2448/40 322 563).与1990-1992年粗死亡率(5.30/10万)和中标率(4.54/10万)相比,中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上升了40.00%,中标率上升了5.51%;与1973-1975年粗死亡率(4.17/10万)和中标率(4.27/10万)相比则分别卜升了77.94%和12.18%.结论 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城乡及不同地区间的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比较代谢综合征(MS)评分与Framingham 10年发病风险评分(FRS)预测心血管疾病(CVD)的能力.方法 参照FRS评分模式,对MS组分分层赋值,建立MS评分.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中随访时间满5年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MS评分与FRS对CVD的预测能力.结果 MS组分评分后预测CVD的能力显著提高[MS评分/M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0/0.65,P<0.05,灵敏度:80.5%/74.4%];单个调整MS和FRS的组分,结果显示仅去除年龄后,FRS预测CVD发病危险的AUC明显下降,为0.65(P<0.05);MS评分加入年龄后AUC达到0.78,灵敏度为90.2%;相同暴露条件下,包含了年龄的MS评分与CVD的联系均大于相应FRS组.结论 加入年龄因素的MS评分预测CVD的能力达到FRS相同水平,是实用的预测CVD工具.  相似文献   
103.
血压控制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控制情况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血压正常组和基线高血压组随访血压控制在不同水平时糖尿病发病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压控制情况与随访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3146名研究对象中,有102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基线血压正常组(n=2369)和高血压组(n=777)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74%和4.76%;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发病率均随着SBP和DBP增加而上升;两组人群中,随访转为或仍然为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均大于随访血压保持或控制为正常的人群(基线血压正常组5.6%vs.1.9%,基线高血压组7.1%vs.2.2%).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和糖尿病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正常组中随访转为高血压的人群相比血压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aRR值及95%CI)为1.84(1.00~3.63);基线高血压组中随访血压未得到控制相比血压得到控制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aRR值为1.90(1.03~3.74).若调整性别、年龄和基线代谢综合征,aRR值则分别为1.70(0.99~2.78)和1.90(1.04~3.75).结论 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患者,若有效控制其血压在正常水平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4.
江苏省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和KISH表法确定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4318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群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并测量体重、腰围。结果江苏省15~69岁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2.90%,9.94%,42.55%,农村均高于城市(P0.05);男性在20~30岁间、女性在30岁后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增速最快;76.65%的中心性肥胖者同时存在超重或肥胖,95.58%的调查对象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超重与肥胖是该省当前亟需应对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出现农村高于城市的新的分布特点,应探索体重管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掌握张家港市流动人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今后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结果 共调查张家港市流动人口1 516人,男性占69.0%,中青年居多。HBsAg总阳性粗率为9.6%,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51),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15)。HBsAb总阳性率为50.9%,男性高于女性(χ2=7.31,P=0.00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乙肝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其HBsAg阳性率降低(OR=1.64,95% CI:1.15~2.34,P=0.006)。结论 张家港市流动人口感染状况调查在乙型肝炎的传播流行上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推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传播流行的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7.
居民死亡统计资料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制订卫生工作计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主要依据。为摸清本世纪初本省居民的死亡特征,按照卫生部和科技部的要求,江苏省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居民全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江苏省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类型和聚集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CVD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纳入筛查的120 211名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统计学分析采用 χ 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研究对象CVD高危检出...  相似文献   
109.
淮安市两县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30年前后变化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金湖县从205.70/10万(1973-1975年)下降到180.02/10万(2004-2005年),尤以消化道肿瘤死亡率下降明显.楚州区下降幅度高于金湖县.但恶性肿瘤一直处于两县区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成为疾病控制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异同,可影响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幅度,但有效的防控措施能显著降低居民的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以制定合适的预防策略。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2018年6月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million persons project, China PEACE-MPP)中82 751名≥35岁居民初筛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82 751名调查对象中,打鼾者45 013人,占比54.40%,BMI≥24 kg/m2者52 641人,占比63.61%,高血压患者47 295人占比,57.15%。打鼾(OR=1.686, 95% CI: 1.635~1.738)和BMI≥24 kg/m2(OR=2.242, 95% CI: 2.172~2.313)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打鼾与BMI≥24 kg/m2对高血压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160, AP=0.311, S=1.738),两者同时存在时患高血压风险是两者均不存在时的3.732倍(95% CI:3.582~3.888)。  结论  打鼾与BMI≥24 kg/m2都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应针对打鼾与BMI≥24 kg/m2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