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广东省手足口病病原特征,为科学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8-2009年广东省疑似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脑脊液等标本,对其中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株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EV71引物、CoxAl6引物进行RT—PCR鉴定。结果对892份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毒株484株,分离率为54.26%;其中EV71型302株,占62.40%;CoxAl6型143株,占29.55%。2008年和2009年不同类型标本的病毒分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年均以粪便标本的分离率最高,分别为70.79%(126/178)和73.89%(232/314);不同类型病例的病毒分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死亡和重症病例均以EV71型为主。结论2008—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疫情主要由EV71和CoxAl6引起,今后应加强对多种病原及其变异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52.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耐药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霍乱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2008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病例分离株38株,环境株145株,以毒素基因ctxAB的PCR检测区分产毒株与非产毒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分析霍乱弧菌对11种抗生素在体外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83株O1/O139群霍乱弧菌中,ctxAB阳性44株,ctxAB阴性139株。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中,小川型菌株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有一定耐药;稻叶型菌株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100%耐药,而O139群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中,小川型和稻叶型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而O139群则仅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以耐多药为主,耐多药率分别为78.9%和75.0%,高于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的31.7%和30.9%(P0.01)。结论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中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耐多药率较高,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寻找简便有效的更适合长期监测的牡蛎中诺如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方法通过甘氨酸聚乙二醇富集后硅胶膜离心
柱法(方法A)和蛋白酶K生物消化后顺磁性硅胶基法(方法B)两种核酸提取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自然状态的牡蛎和人
工染毒状态的牡蛎来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没有差异,总体比较方法B的病毒回收率高。结论方法B优于
方法A,且方法B更快捷,故方法B更适合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54.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进行分子分型,并建立PFGE数据库。方法参照美国PulseNet的Lm PFGE分子分型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食物种类、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7株Lm分成41个PFGE型,型别较为分散;从鸡肉中分离的菌株数最多(37株),PFGE分型也最多(19个);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分离率较高,其中有26株菌仅存在1-2个电泳条带的差异,相似度极高;韶关和惠州地区分离的Lm存在着地区特异性;随时间变迁,部分菌株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Lm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菌株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型别、耐药变化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型。结果 2013-2014年检测粪便标本57 834份,分离到3 372株致病菌,检出率为5.83%;沙门菌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3 213株沙门菌分为143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4,5,12:i:-、肠炎、斯坦利和德尔卑沙门菌。沙门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较敏感;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差异,10种最常见血清型中,肠炎沙门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德尔卑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89株各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型别分布多样,表现出较大的指纹图谱多态性。85株副溶血弧菌分为10种血清型,最主要的血清型为O3:K6(61.18%),其次是O4:K8(10.59%);tdh携带率高(81.18%),trh携带率较低(7.06%),有10株菌(11.76%)不携带该两种毒力基因;副溶血弧菌对亚胺培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均>95%。13株志贺菌分别为宋内志贺菌9株、福氏志贺菌3株、鲍氏志贺菌1株;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氯霉素较敏感(76.92%)。检出的8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TEC 29株(33.72%),EPEC 27株(31.39%),STEC 27株(31.39%),EIEC 3株(3.48%)。结论 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5.57%),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志贺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沙门菌感染中仅发现聚集性病例,但未监测到暴发。  相似文献   
57.
2005年广东省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MLST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5年四川发生猪链球菌人间感染疫情期间.广东省也加强了监测,并发现了5个散发感染病例.从这5个住院临床病例中,分别分离了5个致病性SS2.通过测定猪链球菌基因组上的7个看家基因dpr、thrA、cpn60、recA、gki、aroA和mutS的部分片段.对这5个猪链球菌进行了多佗点测序分型.通过对上述测序片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5个菌株的dpr、cpn60、recA、gki、aroA和mutS等6个基因片段完全相同;而thrA基凶片段存在两个等位基因型即thrA-c和thrA-h,在该等位基因片段的360位的亮氨酸码子第三位发生了一个中性突变(TTA→TTG).MLST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的临床猪链球菌分离株L-SS002、L-SS003和L-SS005菌株.与四川疫情株相同,属于ST7型;而L-SS004和L-SS006,与香港地区发现的猪链球菌相同,属于ST1克隆;但这5个菌株亲缘关系极近,都属于ST1克隆复合物;这一点与四川省暴发的人间猪链疫情明显不同,后者仅由单一的ST7猪链球菌克隆引起.属于ST7的克隆菌株很可能来源于四川;而其余两个ST1克隆系菌株的来源尚待鉴定.  相似文献   
58.
新发人兽共患病及其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新发疾病在全球不断增长,重要的新发疾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西尼罗河病毒和猴痘病毒在北美出现,SARS和禽流感在全球肆虐。每一次事件既留下教训,也积累了经验。几乎所有这些新发疾病都涉及人兽共患病原体,病原体寄生在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并形成了生活周期,但还没有在人类建立永久的生活周期,人不是它的自然宿主,所以病原体主要从动物传染给人。少数新发疾病是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传播的传染病,病原体早已在动物宿主内形成生活周期,但后来在人类也建立了新的生活周期,因而其传播不再依赖动物宿主。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新认识的,或者以前已经出现,但发病率不断升高,或者流行地区、宿主和媒介范围不断扩大的人兽共患病。根据已有的疾病生态学知识,新发人兽共患病还会继续增加。如何应对下一次突发人兽共患病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9.
2000-2003年广东省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感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8个流感监测点采集疑似流感病人的咽拭子,一般人群及职业人群采集血清,用9~11 d鸡胚和(或)MDCK细胞分离病毒,用常量红细胞凝集抑制法(HI)鉴定病毒;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凝集抑制法(micro-HI)检测流感抗体.[结果]2000、2001年流感疫情较平静,2002、2003年由A(H3N2)引起的局部暴发增多,未发生大流行.4年共分离流感病毒1 425株,A(H3N2)占61. 2%、B型占27.0%、A(H1N1)占11.8%;从鸡标本分离A(H9N2)型禽流感病毒17株.一般人群血清A(H3N2)抗体阳性率较高,B(Yamagata)型较低;职业人群部分A(H9N2)禽流感抗体阳性.[结论]除2003年未分离到A(H1N1)外,2000-2002年都能同时分离到A(H1N1),A(H3N2)亚型和B型.做好流感监测对控制流行与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HSV-2感染ECV304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受到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后的连续病变过程及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ECV304传代培养,接种HSV-2后用相差显微镜、组织染色观察贴壁生长细胞的病变全过程。结果接种HSV-2后,ECV304于1d逐渐出现细胞肿胀、变圆、胞浆颗粒增多粗大;2d逐渐出现细胞融合,细胞核着色变浅。结论HSV-2接种后在ECV304出现的形态学变化,造成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坏死,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