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健康教育对登革热病媒干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厦门市登革热常规监测防治工作,寻找适合大范围防治登革热病媒的干预措施。[方法]参照《福 建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应用健康教育进行媒介控制现场干预。[结果]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验点较未进行以及对照组的实 验点居民,自觉清除容器积水率和防治登革热病媒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病媒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叮刺率低于 登革热流行危险指数,平均下降89.2%和88.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市民素质,降低蚊媒密度,获得极好的防制登革 热媒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里区流动儿童“四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真实状况,为制定儿童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3月,在湖里区随机抽取30个村,每村抽查常住儿童及流动儿童各7名,调查免疫接种情况,分析漏种原因。[结果]流动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为73.4%,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4.3%,首针及时率为74.3%,均低于常住儿童(P<0.01)。流动儿童不合格接种、未接种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接种、家长不重视、认为不接种也没关系等。[结论]流动儿童是湖里区儿童免疫接种的薄弱环节,应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市湖里区2001—2012年急性迟缓性麻痹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巩固无脊灰成果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AFP主动和被动监测情况,调查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关病例(VAPP)。结果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在消灭脊灰和维持无脊灰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低下婴幼儿发生VAPP病例的危险性更大。结论建议将2和3月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厦门市湖里区伤害病例发生的情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二级、三级医院各1所为哨点监测医院。[结果]全年共监测病例36 845例,男∶女为2.3∶1;导致伤害前3位依次为钝器伤(32.6%)、刀/锐器伤(24.9%)和跌倒/坠落(22.3%);主要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35.2%)、商业服务业人员(15.3%)和办事和有关人员(12.2%);伤害主要发生在5~10月(56.9%);日发生的高峰时间为7~12时和17~20时(61.0%)。[结论]青壮年是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干预的重点,加强生产安全保护措施和创造安全的环境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厦门市伤害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一家二级医院、一家三级医院作为哨点监测医院。2006年1—12月到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所有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作为调查对象,用统一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进行监测。结果共报告伤害病例总人数14017人,前5位发生原因依次为钝器伤(28.69%)、跌倒/坠落(21.12%)、刀/锐器伤(18.41%)、机动车车祸(10.70%)及其他(9.21%);发生地点主要在工业和建筑场所最高(32.58%),其次公路/街道(19.75%),家中(17.86%);发生时的活动以有偿工作占的最高(41.76%),其次是休闲活动(37.29%);以非故意伤害(81.58%)及轻度伤害(56.60%)为主;伤害发生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10、16、17、18及20时。结论职业伤害是厦门市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领域,加强安全生产保障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湖里区5岁以下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5岁以下儿童伤害干预、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在厦门湖里区伤害监测点湖里区医院和中医院,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哨点医院被诊断为伤害的5岁以下儿童患者资料,分析伤害发生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12年湖里区共登记5岁以下儿童伤害6924例,伤害原因前5位:跌倒/坠落(56.28%)、钝器伤(23.12%)、动物伤(6.46%)、机动车车祸(5.75%)、刀/锐器伤(3.48%);伤害性质前5位:挫伤/擦伤(64.79%)、锐器伤/开放伤(14.12%)、扭伤/拉伤(10.86%)、器官系统损伤(4.78%)和骨折(3.63%);发生伤害地点前5位依次是家中(64.93%)、公共居住场所(20.68%)、公路/街道(11.81%)、学校与公共场所(1.24%)和贸易和服务场所(0.84%);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为娱乐活动(91.85%)和驾乘交通工具(占6.34%)为主,损伤部位以头面部(60.44%)为主。结论加强对引发伤害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管理控制,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预防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展预防工作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7-2009年厦门市湖里区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厦门市湖里区伤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及相应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辖区内二级、三级医院各1家为哨点监测医院,收集发生于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伤害病例。结果 2007-2009年湖里区共报告伤害病例140 147例,男女性别比1.98:1;伤害发生前3位类型分别是钝器伤40 236例(28.71%)、跌倒/坠落35 798例(25.54%)、刀/锐器伤32 006例(22.84%);主要人群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34.33%),商业服务业人员(20.47%)、办事和有关人员(10.23%);伤害主要威胁25~44岁年龄组人群(48.31%)。结论青壮年是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干预的重点,加强生产安全保护措施和创造安全的环境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