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携带全长HSP7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vAd-HSP70.感染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检测靶细胞中外源性HSP70的表达.感染vAd-HSP70 24、48、72 h组和感染vAd-GFP对照组的细胞经缺氧/再复氧处理后,分别测定细胞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线粒体和胞质内细胞色素C含量.结果 感染vAd-HSP70的神经细胞可检测到外源性HSP70基因表达.经缺氧/再复氧处理,感染vAd-HSP70组细胞活性较感染vAd-GFP对照组明显增强(P均<0.05);感染vAd-HSP70 24、48、72 h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1 480±121)、(1 023士106)、(1 132±197)U/L]均明显低于感染vAd-GFP对照组[(1 976±190)U/L],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含量(0.986±0.012、1.028±0.007、1.014±0.008)均明显高于感染vAd-GFP对照组(0.970±0.003),而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含量(0.987±0.008、0.960±0.005、0.964±0.003)则低于感染vAd-GFP对照组(1.011±0.005,P<0.05或P<0.01),其中以感染48 h最为理想(P均<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HSP70表达可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抵抗缺氧/再复氧损伤,具有明确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H22小鼠肝癌移植瘤组织新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方法建立H22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第2天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索拉非尼组及HSYA组(1.125和2.25 mg/kg),HE观察肝癌移植瘤组织病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瘤组织中MMP-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YA组(1.125和2.25 mg/kg)的MVD显著降低(P0.01),MMP-3蛋白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以HSYA组(2.25 mg/kg)效果最为显著,但不及索拉非尼组。结论 HSY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H22小鼠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3.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资料.结果 共有19例患者,男性占79%,年龄49(34~62)岁,心电图均提示心律失常,其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例: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性心律失常13例:其中9例表现为单纯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伴有室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心室电风暴.所有患者均予以洗胃、补液,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予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其中阿托品静脉注射6例、异丙肾上腺素应用1例;室性心律失常者均予以硫酸镁静脉滴注、3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反复心室颤动患者予以电击除颤及给予硫酸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在24 h内均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乌头碱中毒可以引发复杂多样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以引发心室电风暴,早期诊断乌头碱中毒,及时识别心律失常、及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旦心室电风暴发生,紧急电击除颤以及联合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盐酸艾司洛尔治疗心室电风暴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近5年来心室电风暴(VE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符合心室电风暴诊断标准,心室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2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所有患者均予以电击转复或除颤,患者均应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胺碘酮无效者加用盐酸艾司洛尔.结果 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5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Brugada综合征1例,急性心肌炎1例,乌头碱中毒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电击转复或除颤,平均电击4.5次.15例患者中5例经应用胺碘酮等治疗,心室电风暴得以控制,胺碘酮有效率33.3%.10例应用胺碘酮无效的患者,静脉应用盐酸艾司洛尔尚有7例有效,盐酸艾司洛尔对于胺碘酮无效的患者仍有70%的有效率.3例应用上述所有治疗措施无效,当天死亡.共抢救成功12例(80%),死亡3例.存活的12例患者继续口服胺碘酮及美托洛尔维持治疗,其中3例患者植入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有患者随访半年,猝死1例,其余11例未再复发心室电风暴.结论 胺碘酮联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心室电风暴疗效显著,盐酸艾司洛尔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方便、血药浓度稳定、无首过效应等优点,但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得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经皮给药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醇质体、囊泡等,这些能通过化学方法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而微针能穿透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孔通道,通过物理方法促进药物的渗透,将微针与新型经皮给药载体结合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的速率。本文对微针与新型经皮给药载体结合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微针辅助新型药物载体经皮给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中医传统付罐疗法促进中药活性成分盐酸川芎嗪透皮吸收,优选最佳罐疗方法、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中药活性成分盐酸川芎嗪24 h累积渗透量为测评指标,比较不同罐法、压力、罐疗时间对盐酸川芎嗪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 最佳罐疗条件为:刮罐、高压力、15 min.结论 罐疗能显著地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盐酸川芎嗪的透皮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物理促进药物透皮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正>胃下垂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与中医学"胃下""胃缓"相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痛苦,疗效欠佳。我科从2008—2012年以中药治疗该病20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00例均为门诊病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少腹坠胀,食欲减退,餐后腹胀(站立时加重、躺卧时减轻),恶心,嗳气,大便溏薄、次数增多或便秘,进行性消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低体温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于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信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麻醉复苏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 270例患者中,有84例在麻醉复苏期间发生了低体温,发生率为3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术前长时间禁食、术中大量补液、长时间麻醉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体质指数和高基础体温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给予重视,尽早识别高危患者,并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采用药物溶出度测定仪考察2009年国家评价性抽验计划中16个企业生产的298批次格列本脲片的溶出曲线,比较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分析现行溶出度方法的质量可控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溶出度测定法测定单点溶出度,以及分别按照日本橙皮书、美国FDA药品审评部门仿制药办公室公布的溶出度试验条件、英国药典(BP)2008版中格列本脲片溶出度测定法测定溶出曲线。结果:本次2009年国家评价性抽检的16个生产企业共298批样品,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进行检验,均符合规定;对这16个生产企业的格列本脲片进行溶出曲线评价,1个生产企业的格列本脲片批间重复性较好,大部分样品批间的溶出曲线存在较大差异,个别企业片间溶出曲线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出产品内在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较差。结论:用单点溶出度控制药物学溶出行为,对很多产品而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产品的溶出性能与内在质量,特别是不能反映出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10.
一次性输液器作为医院最常用的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双头输液器的临床应用,解决了以往大量静脉输液时液体的频繁更换,既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又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但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