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92篇
医药卫生   196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0 毫秒
71.
目的 抗早熟中药对青春期大鼠下丘脑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设立对照组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检测小、中、大三组不同剂量中药对于青春期大鼠下丘脑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 用药 4周 ,对照组小、中、大剂量中药组GnRH基因拷贝数(× 10 6)分别为 18.61± 5 .71、9.94± 9.0 9、2 .3 8± 0 .78、2 .5 6±0 .84;GHRH基因为 9.10± 1.5 5、16.0 3± 13 .3 5、10 .67± 6.67、12 .5 3± 5 .43 ;SS基因为 2 .87± 0 .97、6.5 9± 4.88、2 1.79±15 .2 5、3 8.5 7± 16.2 1;用药 8周则GnRH基因为 81.18±5 1.0 0、5 2 .2 6± 3 8.0 7、4.0 0…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利用高温高压降解法制备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探究口服不同分子量的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凝胶色谱法、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参硫酸多糖高温高压降解前后分子量、硫酸根含量的变化,并利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单糖组成,以及大鼠血清中单糖的变化。结果 口服低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后,大鼠血清中岩藻糖和半乳糖的吸收速度和最大浓度明显高于中分子量岩藻聚糖组,血清中甘露糖、氨基葡萄糖的含量也显著上升,血清中氨基半乳糖的含量略有上升。而口服中、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都能够降低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结论 分子量低于10 kDa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具有很好的体内的吸收率,适合于开发口服岩藻聚糖功能产品。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使用超声刀与高频电刀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LC患者按奇、偶数的方法随机分为超声刀(A)组和高频电刀(B)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体温、脉搏、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脉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常规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且B组患者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使用超声刀较电刀对机体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若有条件可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74.
利用从人B细胞来源的IM-9淋巴母细胞株为体外模型,通过细胞培养、溶液杂交等方法,研究观察了IGF-Ⅱ受体mRNA水平与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GH、IGF-Ⅰ、IL-Ⅰ对其的影响与调节。结果发现,IGF-Ⅱ受体mRNA转录水平与细胞增殖状态有关;GH、IGF-Ⅰ和IL-Ⅰ均能在细胞增殖的一定阶段对IGF-Ⅱ受体基因表达水平产生调节。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合并主动脉疾病的孕产妇在围术期给予兼顾各主要系统功能和孕产妇需求特点的重症集束化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合并主动脉疾病并行手术治疗的孕产妇,术后返回心外科监护室(ICU)的18例患者,术后给予集束化治疗。包括:①循环系统:维持心排、调整血管张力、根据容量状态失液成分调整补液速度与种类;②呼吸系统:抗炎性反应、减少肺间质渗出、循环平稳后翻身体疗、中低水平肺复张、拔管后氧合指数PaO2/FiO2<200者行无创正压通气至少6 h;③生殖系统:产妇予催产素、管理宫腔水囊、回奶等治疗,孕妇有分娩先兆与妇产科配合决定分娩方式等;④其他出凝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治疗;维护肝肾功能,急性肾损伤(AKI)尽早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加强心理护理与ICU早期康复。结果:处理后与入ICU时(0 h)比较:①心率24 h时上升,48 h之后下降;平均动脉压(MAP)24 h时上升,48 h之后下降;乳酸:24 h时较0 h时有明显升高(P<0.05),之后下降,出ICU时明显减低(P<0.05);②呼吸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与0 h时比较PaO2/FiO224 h时下降[(235.6±45.7)vs.(167.3±27.5),P<0.05],48 h仍有降低[(235.6±45.7)vs.(186.6±23.2),P<0.05],72 h时无明显差异;③主要合并症:谵妄3例(16.7%),切口愈合不良3例(16.7%),二次气管插管2例(11.1%),肺部感染2例(1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例(5.6%);④住院时间(15.0±4.4)d,ICU时间(5.6±2.5)d。结论:主动脉疾病围术期孕产妇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不稳定于术后24 h时高发,积极集束化处理可有效改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注意谵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综合制定围术期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术前提前应用比伐芦定与常规用药相比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提前比伐芦定组(治疗组,49例)和常规比伐芦定组(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治疗组在患者及家属同意行急诊PCI时即给予比伐芦定治疗,首先静脉给予比伐芦定负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至术后4 h。对照组在急诊PCI进入导管室穿刺时给予比伐芦定,给药方案同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造影时罪犯血管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出血发生率,术后及随访6个月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血栓、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所见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0级血流比例低于对照组(44.9%∶74.1%,P0.05),术后血流帧数优于对照组[(31.4±8.9)帧∶(43.6±9.2)帧,P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随访6个月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及早应用比伐芦定可改善未能尽早行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冠脉血流与心肌灌注,从而部分抵消因PCI延迟导致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 雄性SPF级C57BL/6小鼠36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2组(n=18):对照组(C组)和ALI组.ALI组气管内注射脂多糖2 mg/kg,以制备ALI模型,C组注入等容量的PBS.于注入LPS或PBS后6、12和24 h(T1-T3)时随机取6只小鼠,麻醉后开胸取右心室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数量及DC表达CD80、MHCⅡ的水平;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计算湿重/体重(WW/BW)比,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6含量.结果ALI组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C组比较,ALI组各时点肺组织WW/BW比、IL-6含量、肺损伤评分升高,T1时外周血DC数量减少,T3时增多,T2、T3时DC表达MHCⅡ水平上调(P<0.05).与T1时比较,ALI组T2时肺组织IL-6含量升高,T2、T3时外周血DC数量增多,DC表达MHCⅡ水平上调(P<0.05);与T2时比较,ALI组T3时外周血DC数量增多(P<0.05);2组各时点外周血DC表达CD8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I小鼠外周血DC数量早期减少,随后逐渐增多,功能呈渐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9例经病理诊断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HIFU组(n=29)和药物组(n=30),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评分和观察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评分减少,生活质量评分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HIFU组患者疗效与药物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U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改善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体征评分变化两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HIFU组疗效与药物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HIFU组未出现阴道周围组织损伤。结论 HIFU与药物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比,HIFU治疗具有显效快的特点,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治疗的安全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分析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急性发热反应及其相关因 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皂早治疗的绝经后骨质 疏松患者共63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前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及治疗前使用 抗骨质疏松药物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共观察到21例发热,占33.3%_。71%( 15/21 )的患者治 疗当天出现发热,于患者均为次日出现发热。66.7% ( 14/21 )的患者发热持续1天,5例发热持续2 天,发热时平均体温(38.8依0.5 )益。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 高于无发热组(孕值<0.05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血清钙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 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治疗前PTH水平与发热相 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