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PACS建设对影像质量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3个效率指标(每日病人量、每个病人检查与撤告时间、病人最大预约天数),9个质量指标(基础质量中的人员素质选计算机使用程度为指标、设备水平选数字化程度为指标、环节质量选病人基本信息一致性、检查部位一致性、报告单基本项目与格式、报告复签率为指标、终末质量选报告合格率、住院病人随访率、诊断符合率为指标),4个管理指标(数据存贮成本、胶片打印成本、资料检索速度、分类统计便捷性),比较传统医学影像工作模式与PACS联机工作模式之差异.结果 结合本院实际设计合理的PACS可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上控制影像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终末质量.结论 PACS可从技术层面控制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建立了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血浆、尿样中帕珠沙星含量的新方法。方法于pH4.8~5.9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帕珠沙星与钴(Ⅱ)形成阳离子配合物,其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RRS)十分微弱,但当其进一步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与刚果红(congo red,CR)阴离子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时,RRS出现新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其2个散射峰分别位于380和562nm处。结果在380nm处,帕珠沙星的质量浓度在0.031~3.18μg.mL-1范围内,与RRS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σ)为24.6ng.mL-1。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可用于不同体液中帕珠沙星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3.
杨晓慧  王肇瑞  俞宏伟 《河北医药》2012,34(10):1592-1593
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有多种,如经股静脉穿刺的下腔静脉置管、经颈外或颈内静脉穿刺的上腔静脉置管等.经股静脉穿刺法限制了患者下肢活动,且腹股沟区皮肤易受污染;经颈静脉穿刺法由于颈部导管固定较困难等原因;而经肘静脉置管影响患者上肢活动.自 1952 年Aubaniac 首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来,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患者治疗、化疗、静脉营养治疗、长期抗菌治疗或术前体液准备等,操作技术和并发症预防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1].但导管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4.
杨晓慧 《中医杂志》2011,(Z1):57-5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表  相似文献   
125.
目的了解昆明市部分社区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应用现状,为改进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市四社区医院中有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患者,随访调查其住院期问以及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入选患者共358例,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为75.70%、降压药物应用率81.37%、他汀类药物应用率69.89%。3个月随访发现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下降为54.46%、29.12%,治疗依从性差(P〈0.01)。血压控制达标率61.69%,LDL—C达标率58.24%(P〈0.01)。结论昆明部分社区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实践与指南问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开展更为广泛的科普教育。对社区保健医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程度,对出院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和卒中门诊随访,可能是今后预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研究奥美沙坦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作用,探讨其对病理性肥厚心肌ACE2/Ang(1-7)/Mas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18只、两肾一夹组(two kidney one clip,2K1C)50只.S组分离左肾动脉而不缩窄;实验组采用2K1C方法制备高血压模型.术后第4周末采用尾动脉袖法测量大鼠血压,造模成功大鼠(44只)随机分为2K1C+蒸馏水组(K)22只与2K1C+奥美沙坦组(O)22只.术后第5周始O组以奥美沙坦3 mg·kg-1·d-1灌胃;K组每天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术后第8、12、14周,测量大鼠血压,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动脉血浆Ang(1-7)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及Ang(1-7)受体Mas mRNA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ERK1/2、Mas及ACE2蛋白水平.结果 (1)术后4、8、12、14周K组收缩压明显升高,药物灌胃后明显降低(P均<0.01);(2)术后第8、12、14周,K组大鼠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增加,药物灌胃后明显改善(P均<0.01);(3)K组血清Ang(1-7)水平在8、12周时明显升高(P均<0.01),14周时恢复正常(P>0.05),与K组比,O组Ang(1-7)水平8周时降低,在12、14周时明显升高(P均<0.01);(4)K组ACE2及Mas基因及蛋白水平8周时均上调,12、14周时均下调,p-ERK1/2各时间段表达均升高(P均<0.01);与K组比较,O组两基因及蛋白水平8周时明显降低,在12、14周时明显升高,P-ERK1/2各时间段表达均降低(P均<0.01).结论 2K1C法成功制作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并导致明显左心室肥厚;奥美沙坦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左心室肥厚,抑制血清Ang(1-7)水平及组织Mas、ACE2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其改善心肌肥厚作用与其作用于Ang(1-7)/Mas/ERK1/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7.
金霉素眼膏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鼻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金霉素眼膏在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鼻腔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131例患者应用0.025%碘伏护理鼻腔,作为碘伏组;将2009年1月~2011年7月194例患者应用0.025%碘伏加金霉素眼膏护理鼻腔,作为金霉素组.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金霉素组出现鼻腔出血5例;碘伏组出现鼻腔出血22例;两组预防鼻腔出血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金霉素眼膏在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鼻腔出血方面效果显著,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8.
目的:了解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IPE细胞中加入转染rAAV-bFGF基因细胞和未转染细胞的培养液上清,继续培养4 h或1 d后分别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IPE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MTT法结果显示,加入rAAV-bFGF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上清的IPE细胞D值为0.338±0.047,对照组为0.277±0.064,2组相比,t=3.745,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加入rAAV-bFGF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上清的S期IPE细胞为(21.19±1.93)%,与对照组(16.47±2.37)%相比.t=-3.448,P<0.05.结论:转染rAAV-bFGF的IPE细胞分泌的bFGF具有生物活性,这为rAAV-bFGF转染I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9.
新会区婚前保健工作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会区婚前保健工作的现状,探讨当前做好婚前保健工作的对策.[方法]对2000~2006年新会区婚前医学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婚检率及疾病分布情况.[结果](1)2000~2003年新会区婚前医学检查率比较稳定,保持在95%以上.取消了强制婚检后,婚检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实行免费婚检后婚检率有所回升,但仍未能达标.(2)7年来婚检的疾病检出率平均为14.6%,近两年显著增加,2006年已高达31.57%.[结论]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积极进行婚育指导和干预,以保护男女双方的健康,有效地预防先天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0.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