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接种含A 群、C 群组分的国产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检索美国国 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筛选出有关含A 群、C 群组分的国产脑 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以血清杀菌力试验(serumbactericidalactivity,SBA) 检测儿童接种1 剂 次或2剂次脑膜炎球菌疫苗的血清抗体阳转率(seroconversionrate,SR) 作为结局指标,采用R3.2.0软 件合并所有单个研究的SR 和对照研究的抗体阳转率率差(riskdifference,RD),按异质性判定标准选择 M H 法(maenszel haenszel)分析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和D L 法(dersimonian laird)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 结果。结果 纳入23篇文献,7篇为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ingococcalpolysaccharidevaccine,MPSV) 和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eningococcalpolysaccharide proteinconjugatevaccine,MPCV) 比较的对照 研究,其余均为非对照研究。2岁儿童接种2剂次MPSV 后A 群和C 群的SR 分别为78.54% 和62.82%。 2~15岁儿童接种1剂MPSV 后A 群和C 群的SR 分别为94.25%和94.71%;2岁儿童接种2剂次MPCV 后A 群和C 群的SR 分别为98.78%和98.44%;2~15岁儿童接种1剂次MPCV 后A 群和C 群的SR 分别 为98.54%和97.79%。在MPSV 和MPCV 比较研究中,2岁的儿童接种2剂次后A 群的抗体阳转率RD 为 0.19 (95%犆犐:0.03~0.35);2~15 岁接种1 剂次后A 群和C 群抗体阳转率RD 分别为0.05 (95%犆犐: -0.01~0.11)和0.06 (95%犆犐:-0.06~0.17)。结论 2岁儿童接种含A 群、C 群组分MPCV 的免疫 原性优于同组分的MPSV,含A 群、C 群组分的MPSV 和MPCV 均可在2~15岁儿童中产生良好的免疫 原性。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原性;血清抗体阳转;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7 0527 07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烟台市2017-2018年百日咳经济负担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烟台市2017-2018年百日咳报告病例,通过访谈和医院收费系统收集病例的医疗费用和间接花费,分析平均经济负担和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百日咳病例106例,其中门诊、住院病例分别为25例、81例。所有病例的平均(中位数)总经济负担为8603元,平均(中位数)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分别为5394元、288元、1080元。门诊、住院病例的总平均(中位数)经济负担为1253元、10580元。农村、城市病例分别为5353元、10148元(Z=2.69,P=0.007),<1岁、1-9岁、>9岁病例分别为11516元、8830元、1825元(Z=37.88,P<0.001),初诊医疗机构为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及以上分别为1820元、10918元(Z=5.83,P<0.001),就诊1次、2次、≥3次病例分别为7165元、7105元、11780元(Z=11.06,P=0.004)。结论烟台市百日咳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城市地区、初诊医疗机构级别高、就诊次数多的小年龄组儿童经济负担较重。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中国2015-201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血清群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流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5-2019年流脑病例和Nm血清群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15-2019年报告流脑540例,年均发病率为0.78/1000万;在296例Nm血清群阳性病例中,A、B、C、W、Y、其他及不可分群分别占4.73%、36.15%、22.97%、6.08%、1.69%、28.38%;各血清群检出省份数分别为4个、19个、17个、10个、4个、20个;0-4岁、5-9岁病例中B群病例分别占58.56%、55.00%,10-14岁病例中C群病例占57.81%,≥15岁病例中其他及不可分群病例占33.66%;2015年vs 2019年A、C、B、W群病例比例分别为2.33%vs 1.28%、16.28%vs 37.18%、30.23%vs 32.05%、4.65%vs 10.26%。结论中国流脑优势流行Nm血清群呈多元化变迁趋势以及地域和年龄分布差异;建议研发和应用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cine, MenV)接种率。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120个国家级监测县选择1-13岁(2008-2019年出生)儿童开展MenV接种问卷调查,分析1-13岁儿童第1剂次和第2剂次、4-13岁儿童第3剂次、7-13岁儿童第4剂次MenV(MenV1、MenV2、MenV3和MenV4)接种率和非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疫苗对EPI疫苗替代率。结果 调查儿童MenV1、MenV2、MenV3、MenV4接种率分别为95.66%(18 892/19 749)、92.79%(18 326/19 749)、89.41%(12 087/13 518)、76.98%(6 148/7 987)。在MenV1、MenV2、MenV3...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地区百日咳发病率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5个省份10个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病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DTaP)使用和百日咳监测策略信息,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百日咳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IR)及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结果 所有研究地区于2010年前完成DTaP对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替代;2011-2021年4个研究省份开展了百日咳加强监测或专项研究。研究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年均ASIR在0.20/10万至3.50/10万之间,其中6个地区ASIR的AAPC在4.06%至44.15%之间,4个地区在-8.77%至-1.11%之间;从第1个转折点至第2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26.
对近些年国内外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所引起后遗症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建议在中国开展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后遗症研究,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了解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暴发菌株及国内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离自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人群鼻咽部,包括安徽省C群流脑菌株48株,其中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脉冲场凝胶电泳选用NheI限制性内切酶,聚类分析选用BioNumerics软件。结果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共分为43个PFGE带型,命名为AH1~AH43,AH1是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的带型,占69.3%(”=147),分布于11个省市。安徽省48株C群菌株共分为3个PFGE型别(AH1、AH2、AH3),45株(93.8%)为AH1型。安徽省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的菌株中,37株(97.4%)为AH1型。全国53株流脑患者分离菌株中,AH1型菌株占67.9%(36/53);121株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中,AH1型占71.9%(87/121),38株健康人群鼻咽部分离菌株中,AH1型占63.2%(24/38)。结论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是中国目前C群流脑流行的主要克隆群,安徽省C群流脑暴发是由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已在全国呈扩散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8.
中国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数据资料对流脑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2006年为0.128/10万;2000年以来病死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9.0%。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河南、辽宁、安徽、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病季节高峰前移,仍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但发病有向大年龄移位趋势;儿童发病构成下降,学生发病构成上升。结论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流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药物预防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流行。  相似文献   
29.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06年乙脑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结果2006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有所上升,略高于2004年、2005年,三年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河南、云南、重庆等省(直辖市);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但≥40岁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出现发病年龄后移的趋势,≥40岁病例构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与2004年、2005年相比,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但仍以小年龄组增加幅度较大。2006年≥40岁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构成和病死率明显高于2004年、2005年。结论乙脑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开展乙脑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和相关生态学研究,探讨乙脑发病年龄变化、病死率增高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
医疗废物处理与二恶英类物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恶英类物质(Dioxins)是指能与芳香烃受体结合的,并且导致产生各种生物化学变化的一类物质的总称。二恶英类物质最早发现于美国越战中使用的一种氯酚脱叶剂中,1962~1970年在越战时期使用,于1970年脱叶剂被禁止作为军事使用。战后发现,在喷洒过脱叶剂的地区,都发生了大量孕妇流产现象,出生的畸形儿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二恶英类物质本身没有实际用途,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在纸张的生产漂白、氯乙烯塑料生产、含氯农药生产等过程,特别是焚烧垃圾和医疗废物时容易产生。二恶英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垃圾焚烧,特别是含氯废物如氯乙烯塑料袋的焚烧,如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等有害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