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8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李燎  颜丹  钟桂书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032-1033,1035
[目的]探讨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SS)并发问质性肺病(ILD)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SS合并ILD的临床特点。[结果]PSS患者中,36例合并ILD组初发症状中发热(33.33%)显著多于178例无ILD纽(6.74%),P<0.05。病程中ILD组的发热、关节炎、皮肤溃疡和类风湿因子阳性明显增高,分别为72.22%、61.11%、38.89%和27.78%,无ILD组分别为34.83%、30.34%、13.48%和7.87%,两组比较,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吞咽困难、肌肉痛、抗核抗体阳性和抗Scl-70抗体检出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D组36例中死亡14例(38.89%),病情改善18例(50.00%),缓解而停用皮质类固醇4例(11.11%);178例PSS无ILD者死亡32例(17.98%),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S患者有ILD者发热、关节炎、皮肤溃疡和类风湿因子明显增多。这组患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2.
224例STD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EB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224例STD门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EB病毒感染进行了检测。结果:STD门诊患者的EB病毒感染率为23.3%(52/224)。另对EB病毒阳性的患者,同时检测了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发现单一EB病毒感染率为17.3%(9/52),混合感染占82.7%,(43/52)。并追踪检测了32例配偶有EB病毒仍可能成为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  相似文献   
53.
油菜花粉与蒿草花粉存在交叉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油菜花粉和蒿草花粉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和交叉反应。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及考马斯亮兰染色分析两种花粉蛋白质组份;用Dot-ELISA交叉测定两种花粉豚鼠抗血清中IgG抗体。结果:油菜花粉显带16条,分子量9-97kDa之间;蒿草花粉仅显带6条,分子量在11-67kDa之间。Dot-ELISA检测发现两种花粉提取液均能与相应豚鼠抗血清发生反应,且两种花粉抗原与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油菜花粉与蒿草花粉提取液蛋白质组份差异较大,前者更复杂;但二者间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可发生交叉过敏。  相似文献   
54.
李燎  许飏  熊霞 《四川医学》2002,23(6):559-560
目的 纯化鸡卵核中42000蛋白,并探讨该抗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常规SDS-PAGE和电洗脱技术相结合,分离纯化鸡卵核中42000蛋白,并用于Dot-ELISA诊断SLE。结果 用该技术分离纯化了鸡卵核中42000蛋白,获得约300μg具有明显免疫反应性的高纯度抗原。用于检测SLE病人血清126份,阳性86份,阳性反应率为68.25%;正常人血清100份未发现假阳性;对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DM/PM)72份、硬皮病(PSS)48份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78份血清亦无交叉反应出现。结论 以纯化的鸡卵核中42000蛋白为抗原,建立的Dot-ELISA方法,用于诊断SLE,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55.
男性淋病患者配偶感染淋球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男性淋病患者配偶感染淋球菌的情况。方法:将325例男性淋病患者配偶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作淋球菌培养,检测淋球菌。结果:检测出淋球菌阳性者224例,占68.9%。结论:应加强对男性淋病患者的治疗和性病知识教育,让他们积极鼓励自己的配偶及早去医院诊治,努力控制淋病在家庭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56.
我们依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经过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研制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祛风止痒口服液。我科2005年1月~2006年6采用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338例荨麻疹,并用赛庚啶、西替利嗪作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选择按照杨国亮、王侠生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选择病例。1.2临床资料338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皮肤科门诊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组、西替利嗪治疗组和赛庚啶治疗组。其中男120例,女218例,年龄1~69岁,平均32.5岁;病程1天~12年,平均2…  相似文献   
57.
颜丹  陈正君  颜海婴  熊伟  李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36-243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方法检测526例临床上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结果:CT阳性率9.89%(52/526),其中男性阳性率8.97%(28/312),女性阳性率11.21%(24/214);UU阳性率28.90%(152/526),其中男性阳性率16.99%(53/312),女性阳性率46.26%(99/214);UU感染率在男女性别间有高度差异性(P<0.01),而CT无显著差异(P>0.05)。CT和UU同时检出阳性占4.18%(22/526)。定量测定显示:NGU患者CT病毒载量最高7.5×108copies/ml,最低4.0×104copies/ml;UU患者CT病毒载量最高8.5×107copies/ml,最低9.6×103copies/ml。结论:FQ-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等优点,可应用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58.
患者 ,女性 ,68岁 ,因右侧额面部及头顶部疼痛 5天 ,出现簇集性水疱 1天以“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收入院。体检T36.8℃ ,P81次 /分 ,R2 0次 /分 ,BP2 1 .5/1 2 .6kPa,神志清楚 ,痛苦面容 ,心肺肝肾物理检察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 :右侧眉弓部、头顶可见簇集绿豆大小的水疱 ,疱液澄清 ,疱壁紧张发亮。实验室检查 :WBC 5 .8× 1 0 9/L ,Hb1 32g/L ,血小板1 4 0× 1 0 9/L ,血糖 5.2mmol/L ,血脂TG 1 .2mmol/L ,入院后第三天感头痛加重 ,出现恶心呕吐 ,继之出现轻度意识障碍 ,左侧肢体偏瘫。CT示 :内囊附近片状…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求一种可用于梅毒诊断及疗效考核的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建立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平行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法为金标准,对临床上疑为梅毒患者的360份血清进行TPHA法和DIGFA法检测对比。结果用DIGFA法对已确诊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38/46)、100.00%(24/24)和77.78%(t4/t8);IgG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60.87%(28/46)、91.67%(22/24)和88.89%(16/18);在Ⅰ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阳性率高于I{$抗体(P〈0.05),在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血清中,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8例两类抗体均阳性的梅毒患者经有效药物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连续采血,经DIGFA检测连续观察的结果表明,IgM抗体出现较早,阴转较为明显和迅速,治疗后3个月的阴转率就达31.03%(18/58),1年的阴转率可达93.10%(54/58);而IgG抗体出现较晚,阴转缓慢,治疗后1年的阴转率仅为34.48%(20/54)。结论DIGFA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有效方法,早期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可检测IgM抗体,而IgG抗体的检测则主要用于回忆性诊断,不适用于判断是否治愈或再感染。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年龄48 ̄72岁,平均62.5岁,18例表现为恶性红斑,8例并有皮肤坏死。患者血清肌酶均升高,程度与是否合并肿瘤无明显关系。结论:皮肌炎合并肿瘤,与皮肤坏死、年龄有一定相关性,血清肌酶升高与是否合并肿瘤无明显关系。恶性红斑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