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患者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细菌学资料及细菌感染的处理和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患者中,有28例患者发生细菌性感染,感染率为66.7%,病原菌分离部位以腹腔和呼吸道为主;28例感染病人共分离出52珠细菌、真菌;细菌对第三代抗生素较敏感。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易并发生感染,抗生素的选择以及支持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门静脉栓塞及结扎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再生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100只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5组,术前对照组、门静脉栓塞组(A1组)、门静脉结扎组(A2组)、门静脉栓塞+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1组)和门静脉结扎+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2组),每组20只。除术前对照组外以上各组栓塞或结扎大鼠门静脉右支。每组于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分批处死大鼠,每次5只,检测各组时间点大鼠外周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含量;称取各叶肝脏及全肝重量,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非栓塞及非结扎肝叶占整个肝脏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与Ki- 67的表达。结果 术后各组ALT、AST呈一过性升高改变,表现为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B1与B2组术后第1、3、7天ALT及AST峰值分别较A1与A2组低(P <0.05)。各组大鼠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重/全肝重百分比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术后第7、14天B1组非栓塞叶肝重/全肝重较A1组高,B2组非结扎叶肝重/全肝重较A2组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改变:A1与A2组、B1与B2组术后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叶PCNA与Ki-67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于第3天达高峰(P<0.05),然后缓慢下降,第14天A1与A2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B1与B2组较术前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选择性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后对侧肝脏均有再生能力;外源性HGF能明显提高肝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 let-7a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eal-time PCR检测let-7a在胆管癌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将胆管癌HuCCT-1细胞分为let-7a过表达组(转染let-7a mimics),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和空白对照组(无转染),分别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let-7a的表达,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let-7a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较正常胆管组织明显下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et-7a过表达组HuCCT-1细胞的let-7a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1),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间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癌组织中let-7a表达下调,let-7a表达下调抑制了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促进胆管癌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microRNA(miRNA)是一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其通过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近年来microRNA在胆管癌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miR-21,miR-370,let-7家族,miR-373,miR-200家族,miR-29b,miR-204,miR-320等与胆管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NF-κB(核因子-κB)在梗阻性黄疸引发肝脏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梗阻性黄疸+前列腺素E1治疗组(OJ+PGE1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法(CB-DL)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术后第7d起OJ+PGE1组应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0.1μg/(kg·d)腹腔注射治疗14d。其他两组注射同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21 d处死,检测血清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胆汁酸(TBA)以及血浆内毒素、D-乳酸、TNF-α、IL-6、肝脏NF-κB、Bcl-2(B淋巴细胞瘤-2)、ICAM-1(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肝细胞上皮凋亡指数,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作比较。结果 OJ+PGE1组及OJ组大鼠肝脏各检测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但OJ+PGE1组增高的程度低于OJ组(P0.05),并且病理改变也较轻。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损害中起重要作用,NF-κB参与的炎症反应是梗阻性黄疸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期间采取手术治疗的16例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行手术切除13例,切除率为81.3% (13/16).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7例,非根治性切除术6例;行左半肝+尾叶切除+右肝管成形、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右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左肝管成形、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肝方叶切除及围肝门切除+胆管开口肝门区-空肠盆式吻合术7例;其中2例因总胆红素>400 μmm.l/L而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后再手术.3例患者无法完成手术切除,其中2例肿瘤侵犯门静脉左右支,1例术中发现肝脏多发转移瘤,3例均行肝内扩张胆管的术中置管引流术.所有患者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术后引流有效率为100%.1例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对于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力争切除肿瘤,解除胆管梗阻.对肝门区胆管解剖的熟知、娴熟的手术技巧和胆大心细的操作,有望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结石性胆囊炎超微结构变化与结石复发的关系。方法 手术植入人胆固醇结石制作兔胆石性胆囊炎动物模型,对取石前后3个月的兔胆囊壁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植石兔胆囊黏膜上皮片块状破坏,微绒毛脱落,细胞核浓缩,线粒体破坏,次级溶酶体增多。取石后,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未能恢复正常,结缔组织裸露,表面附有粘液,胞浆中溶酶体减少,粘液滴明显增多,且向胆囊腔主动分泌。结论 植石所致的兔胆囊炎与人胆石性胆囊炎病理改变一致:取石后,胆囊的超微结构未恢复正常,且粘液分泌增加,是结石复发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原癌基因c-myc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myc癌基因作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人类肿瘤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其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9.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指胆管内皮发生的以分泌黏液或胶冻样液为特异性临床表现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包括良性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恶性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癌[1],从病变发生部位上分为肝内胆管、肝外胆管乳头状黏液瘤或者是以上两种的混合存在,因肿瘤分泌胶冻样液、阻塞胆总管引起腹痛、畏寒发热、黄疸等症状,临床较为少见,我院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林某,男,58 岁,既往5 年前因胆囊结石接受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次因"反复右上腹痛2 年余"主诉于2016 年4 月25 日入院;入院查血白细胞6.21×109/L,谷丙转氨酶48 U/L,谷草转氨酶44 U/L,消化道肿瘤四项:CA199 123.31 KU/L,CA 242 30.72 KU/L,CEA和AFP正常.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复杂性肾动脉瘤1例的诊治经验。
方法:报告采用后腹腔镜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重建和自体肾移植治疗复杂性肾动脉瘤1例的治疗经过及结果,并复习文献。患者,男,27岁。术前彩超、CT及CTA示:动脉瘤体4.5 cm×4.0 cm×3.0 cm大小,靠近肾门,位于肾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累及6根分支。采用后腹腔镜切取右肾后,离体肾脏采用4 ℃低温肾脏保存液灌注、离体行肾动脉瘤切除及自体大隐静脉肾动脉重建,然后通过原取肾切口将肾脏移植于右髂窝。
结果:手术顺利,时间为6.5 h,失血约50 mL,肾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 min和2.5 h。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CTA及2周和3个月彩超复查显示右髂窝移植形态正常,肾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无狭窄,肾静脉血流通畅,输尿管无狭窄。
结论:后腹腔镜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成形和自体肾移植用于治疗远段和/或累及分支的复杂性肾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