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博新肿瘤相关物质(Bo Xin tumor marker,BXTM)水平,探讨其在CR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155例CRC、32例结直肠腺瘤、34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和120例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BXTM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并进行分析。对30例成功接受CRC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及手术1、3、7、10 d后血清BXTM和CEA水平进行监测,BXTM95 U/mL、CEA5 ng/mL为阳性。结果 CRC组血清BXTM水平(106.1±10.2)U/mL和CEA水平(11.9±9.8)ng/mL高于结直肠腺瘤组、息肉组和健康人群(P均0.05),CRC组血清BXTM阳性率(74.8%)和CEA阳性率(47.1%)高于结直肠腺瘤组、息肉组和健康人群(P均0.05)。Ⅲ期和Ⅳ期CRC患者血清BXTM水平和阳性率高于Ⅰ期和Ⅱ期(t=4.876,χ2=9.418,P均0.05),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对血清BXTM测定结果无影响(P均0.05)。手术治疗后7 d和10 d血清BXTM水平下降(P均0.05),CEA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XTM水平和CEA水平呈正相关(r=0.534,P0.05),血清BXTM诊断CRC及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高于CEA的0.804(Z=3.076,P0.05),两者联合检测诊断CRC的敏感性(85.2%)高于BXTM(74.8%)和CEA(47.1%)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BXTM水平在CRC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可为CRC的筛查和动态监测提供一定依据,有望用于CRC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cg20657709位点甲基化在肺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对30例肺腺癌患者(肺腺癌组)和4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检测,获得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肺腺癌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以及候选差异甲基化位点(DMP)。进一步采用焦磷酸测序,在35例肺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中,对该DMP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多重目的区域甲基化富集测序,在50例肺原位腺癌和50例健康对照者中,评估该DMP对肺原位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检测结果显示,肺腺癌组具有基于PBMCs的特异性甲基化图谱,肺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以∣Δβ∣≥0.06且校正P<0.05为标准,初步筛选出1 345个DMPs。经过多步骤筛选,确定cg20657709为候选位点。cg20657709位点甲基化水平在肺腺癌患者中高表达(Δβ=0.097,校正P=0.004)。焦磷酸测序显示,cg20657...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甲流)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防控流感疫情提供借鉴。 方法 对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甲流确诊、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甲流平均检测阳性率进行时间分布分析。 结果 截至2010年7月4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7 885例,其中住院(含死亡)31 651例,死亡805例。2009年5月10日,报告首例输入性甲流确诊病例,截至7月18日每周新增报告的境外输入性病例超过本地感染病例。截至8月30日每周报告病例数、报告病例的新增县(区)数、甲流检测阳性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8月31日以后均迅速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病例数与甲流检测阳性率趋势一致(P0.0001)。11月23-29日所在周报告的确诊、住院、死亡病例数均达到峰值。截至2010年1月底,累计确诊病例中6~15岁所占比例(43.5%)和发病率(2750/10万)均最高;学生占66.3%。各年龄组中,25岁年龄组住院率最高;5岁人群死亡率最高,其次为15~24岁。 结论 2009-2010年我国内地出现一个甲流流行高峰,流行分为4个阶段:传入期、低流行期、流行高峰期、流行后期。学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甲型H1N1感染发病的风险最高,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发生严重病情的风险也最高。  相似文献   
74.
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少年及青年正处于由儿童向完备成年人转变的阶段,性生理趋于成熟,而性心理尚不完善,具有特有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易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从而增加了自身感染HIV的风险。青少年及青年中存在较多的易感因素,近年来HIV感染新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本文从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现状、感染与发现途径、易感因素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5.
亚硝酸钠(NaNO_2)在食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可限量在肉制品中使用。其性状为白色细颗粒,与食盐和白砂糖等相似,容易被误用而引起食物中毒。此类中毒在报纸和专业刊物上常有报导,但仍未引起高度重视,致使类似事件难以杜绝。1999年11月19日和12月25日,我区的两家餐馆相继发生中毒事件。作者在此报告如下,旨在杜绝此类事件。1 发生经过 11月19日,A餐馆厨师在制作早点炸油饼时,向5 kg面粉中投入添加剂(盐碱矾)。误把100 g亚硝酸钠当食盐使用。炸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应激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18只, 8~12周龄, 体质量28~30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艾司氯胺酮+脑缺血再灌注组(E+IR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1 h, 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组造模前20 min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采用Zea Long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Feeney评分)评估小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实验Ⅱ将原代皮层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42):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艾司氯胺酮+OGD/R组(E+OGD/R组)。采用氧糖剥夺1 h, 复氧复糖24 h的方法制备OGD/R模型。E+OGD/R组加入25 μmol/L艾司氯胺酮处理40 min后制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 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 检测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MDA的水平, 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TUNEL染色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筛选健康对照与不同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绘制差异蛋白质表达图谱,并分析差异蛋白质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方法 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进行外泌体蛋白质检测,筛选差异蛋白质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对与胰腺癌进展相关的蛋白质进行血清学验证。结果 在对照组、胰腺癌未转移组和转移组样品中共检测到2 242个蛋白质。通过不同分组差异蛋白质分析,共鉴定出664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主要参与囊泡介导转运、局灶黏附、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此外,鉴定到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5个,验证发现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在胰腺癌转移组外泌体中表达量较高。结论 对照组、胰腺癌未转移组和转移组间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差异蛋白质主要富集于局灶黏附、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且在3组间表达均有差异的外泌体蛋白质LRG1可能成为监测胰腺癌进展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流动人群艾滋病疫情及相关特征。方法收集2008-2011年艾滋病病例报告中流动病例数据信息。利用2012年1月1日下载的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截至2011年12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戊滋病患者(HIV/AIDS)定时数据库,采用SPSS15.0和Excel 2007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中国报告流动HIV/AIDS呈上升趋势,报告例数占当年报告总例数的比例亦有上升,即从2008年的10.2%增加至2011年的18.2%。其中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流动人群HN/AIDS的流动方向是从疫情较高的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结论2008 -2011年中国流动人群HIV/AIDS报告例数有所上升,其中部分人群有商业性行为等危险行为,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该人群的新发感染。  相似文献   
80.
中老年HIV/AIDS病人确诊前后高危行为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确诊前的高危行为状况,确诊后的高危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50岁的HIV/AIDS病人443例,其中男性308例,女性135例。确诊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6.2%和27.1%。确诊后,调查对象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5%和4.1%,均较确诊前降低。确诊前一年,调查对象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只有0.7%、3.8%;确诊后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0.0%、30.0%,均较确诊前上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确诊前无固定性伴的调查对象,在确诊前发生非固定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其OR值分别为28.180和7.564。结论高危性行为是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从根本上控制艾滋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