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医药卫生   18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我院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821株大肠埃希菌,采用革兰氏阴性细菌药敏卡AST-GN13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结果住院和门诊患者分离菌株耐药率最高的3种抗菌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75.2%、64.1%)、氨苄西林-舒巴坦(50.0%、38.7%)、复方新诺明(46.2%、38.5%);住院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唑琳、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分离株(P<0.05);住院和门诊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41.1%和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呋喃妥因和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外,产ESBLs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不产酶菌株(P<0.05);共检出3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均为住院分离株。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住院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应重点加强住院患者细菌耐药的监控。  相似文献   
63.
醋纤膜电泳分离LDH同功酶显色剂稳定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测定一般采用醋纤膜电泳法分离,然后显色测定。但显色剂要求在临用时配制,既繁琐,又浪费。本室通过实验证明,低温避光保存显色剂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使用而效果相同,并作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影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组患者病变形态不规则、基底宽、局部胆囊壁不连续、多伴有结石,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胆囊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3.33%(11/15)、72.00%(18/25)、72.50%(29/40)。结论超声检查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柏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瑞舒伐他汀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瑞舒伐他汀)和罗格列酮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罗格列酮)。12w后测定血脂水平,取兔髂动脉标本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降低;②罗格列酮组较模型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与中膜厚度比及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均显著减少;③与模型组比较,MMP-2表达明显减少,而TIMP-2无显著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有效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MMP-2/TIMP-2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66.
吃葱可补维生素C 葱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此外,葱还合有葱蒜辣素,有非常强的杀菌作用,对于感冒有一定的辅助食疗作用。可以取大蒜250克,葱白500克,切碎加水2000毫升煎煮,日服3次,每次一茶杯,有效预防流感。而若是胃痛、胃酸过多,且确诊为消化不良的人,  相似文献   
67.
目的调查分析济南市农村不同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10个区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基本卫生状况调查,并对2011和2012两年度丰水期和枯水期出厂水进行分析。结果农村集中式供水枯水期和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56.79%和42.55%。浅井水、深井水、泉水和地表水枯水期合格率分别为38.64%、60.08%、23.53%和65.38%,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20.45%、45.64%、27.27%和57.69%,枯水期和丰水期不同水源合格率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是影响济南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的主要指标,硝酸盐和氟化物分别是浅井水和深井水的主要超标指标。水样经消毒处理和不经消毒处理的微生物合格率分别为56.9%和75.0%(X^2=36.37,P=0.000)。结论济南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较差,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发排尿困难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58例患者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尿道狭窄28例,膀胱颈部狭窄及挛缩15例,继发岀血7例,腺体残留5例,前列腺癌2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结论尿道狭窄、膀胱颈部狭窄及挛缩、继发岀血、腺体残留是引起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经给予定期尿道扩张、尿道狭窄切开、瘢痕切除、前列腺再次电切、止血等处理后排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9.
头孢克肟的粒度分布、结晶度及杂质含量是影响其加工性能、颜色 ( 白度 )、贮存时间和生物毒性的关键质量指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这些关键指标较难控制。本研究应用了先进在线过程分析技术对头孢克肟的反应结晶过程进行了测量和 分析,包括: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 (ATR-FTIR) 准确测量结晶过程浓度,并辅助解释反应结晶过程转晶机理,在 线成像系统测量结晶过程颗粒的形貌和粒形变化,在线浊度仪测量成核时刻。实验考察了反应结晶过程的反应温度、养晶时刻、 养晶时间、加料速率、搅拌速率等工艺条件对头孢克肟粒度分布、白度、结晶度和杂质含量的影响,探寻反应结晶过程晶型转 变的规律。结果表明,头孢克肟结晶为聚结生长方式,养晶时刻是影响其聚集体粒度分布及白度的关键因素,养晶时间与滴酸 速率是影响结晶度的关键因素。实验优化得到了头孢克肟反应结晶的最佳操作工艺并可为其工业化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该工艺 得到了粒度分布均匀、结晶度高、杂质含量低和白度好的产品。  相似文献   
7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类药物在清醒气管插管患者中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0年至2014年2月。收集清醒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与常用芬太尼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纳入10篇研究400例患者,其中右美托咪定组197例,芬太尼类药物组203例。在插管前即刻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镇静效果(RSS评分)明显优于芬太尼类药物组(WMD1.29,95%CI 1.02~1.56),插管完成即刻右美托咪定组的镇静效果(RSS评分)同样优于芬太尼类药物组(WMD 1.41,95%CI 1.10~1.72)。右美托咪定组呛咳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10,95%CI为0.03~0.31)。右美托咪定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0.25,95%CI 0.11~0.57)。右美托咪定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33,95%CI 0.16~0.72)。右美托咪定组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50,95%CI 0.28~0.92)。结论与芬太尼类药物比较,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