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4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和探讨头孢菌素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12例头孢菌素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双硫仑样反应,包括颜面潮红、视物模糊、头晕、头胀、恶心、心悸、胸闷等不适,重者有嗜睡、出汗、心绞痛。所有病例经输液、对症、激素、纳络酮、醒脑静应用后症状24h内缓解,未遗留明显后遗症。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后要禁酒;地塞米松、纳络酮或醒脑静救治双硫仑样反应疗效迅速、确切;医务人员对双硫仑样反应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加强预防,诊疗及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2.
乳腺叶状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叶状瘤X线钼靶照片和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搜集1991年1月至2003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乳腺叶状瘤,其中13例行X线钼靶摄片,17例行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25例乳腺叶状瘤中病理诊断Ⅰ级者17例,Ⅱ级7例,Ⅲ级1例。13例行乳腺X线钼靶检查患者病灶表现为圆形(7例)或浅分叶状(6例)密度高于邻近腺体的肿块,边界清楚(8例)或部分不清(5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钙化及邻近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周围乳腺结构扭曲等恶性征象。行乳腺超声检查的17例患者,病灶表现为低回声者16例,边界规整者16例,出现囊变者10例,11例出现后方回声增强。结论 乳腺叶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为非特征性,与纤维腺瘤等边界清楚的实性病灶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对可疑病灶行切除活检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3.
沙雷菌耐药性分析及其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沙雷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到的325株沙雷菌进行药敏试验;三维试验对提取的沙雷菌酶粗提液进行β-内酰胺酶表型筛选;用特异性KPC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确认黏质沙雷菌β-内酰胺酶的类型。结果沙雷菌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和含酶抑制剂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33.9%。特异性PCR和测序证实耐亚胺培南沙雷菌的β-内酰胺酶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三维试验中克拉维酸、EDTA和氯唑西林均不能抑制该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结论沙雷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KPC-2酶是引起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张嵘 《安徽医药》2015,36(9):1175-1176
  相似文献   
105.
朱冬林  张嵘 《检验医学》2002,17(6):355-357
目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中除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它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了解其检出情况和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 ESBLs检测系统和双纸片协同试验同时进行ESBLs的实验.结果280株细菌中,用VITEK506卡检出ESBLs菌9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4.5%,肺炎克雷伯菌43.1%,阴沟肠杆菌35.4%,产气肠杆菌25%,费劳地枸橼酸杆菌37.5%.用双纸片协同实验检出91株,检出率略低.在沙雷菌、变形杆菌、摩根菌中未检出ESBLs菌.对头孢西丁药敏试验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高度敏感,而其余细菌表现耐药.结论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以用VITEK系统和双纸片协同试验作常规ESBLs的试验,而对肠杆菌科中其余的细菌是否可参照应用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106.
门静脉高压症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与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是一种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血管成像好的影像技术,我们通过总结3DDCEMRA显示门脉高压症的侧支血管,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形成规律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调查2012年我国11家医院成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全国11家中心分离的599株成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其中肺炎链球菌381株,流感嗜血杆菌137株,卡他莫拉菌8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 50%(300/599)的菌株分离自60岁以上的患者,16.2%(97/599)的菌株分离自40岁以下的患者.按照肺炎链球菌口服青霉素的折点判定标准,56.7%(216/381)的肺炎链球菌为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SP),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超过90%(345/381),对口服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39.9% ~50.7%(152 ~ 193株).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度分别为97.8%(372/381)和99%(377/381).PNSSP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青霉素敏感菌株(PSSP).流感嗜血杆菌对除氨苄西林(71.5%,272/381)和头孢克洛(75.2%,286/381)外的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均超过90%.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21.9%(30/137),且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的作用效果明显.除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对卡他莫拉菌作用较差外,其他药物对卡他莫拉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 大环内酯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活性有限,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与脑梗死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归转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153例脑梗死且脑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临床转归情况进行评估,后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短期转归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结果转归良好及转归不良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房颤动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良好组及转归不良组患者血清中LDL-C、TG、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归良好组患者血清中TGAb、TPO-Ab水平低于转归不良组,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转归与血清中TG-Ab、TPO-Ab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转归结果与甲状腺自身抗体密切相关,TPO-Ab及TG-Ab水平异常升高与转归不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致病基因在尿液分离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情况,分析由携带usp致病基因的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介导的HeLa细胞快速凋亡.方法 采用PCR检测6种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相关致病基因在28株尿液分离的大肠杆菌的分布;通过黏附试验和锥虫蓝染色对尿液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初步致病表型筛选;采用Annexin V/PI法进一步检测大肠杆菌引起HeLa细胞早期凋亡的能力;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特征.结果 在28株尿液分离的大肠杆菌中,检测到usp基因阳性6株.通过致病表型筛选试验筛选到2株强致病性大肠杆菌(6N和27N),其中6N菌株携带usp基因,而27N除了没有检测到usp基因,其他致病基因与6N相同.它们可以在4 h破坏大量HeLa细胞,使HeLa死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 显示,6N菌株在1.5 h可以诱导20.75%的HeLa细胞发生早期凋亡,而27N只有1.55%的HeLa细胞发生早期凋亡.电镜结果 从形态学证实6N菌株可以快速引起HeLa细胞发生早期凋亡.结论 携带usp基因的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诱导HeLa发生快速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周疗方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多发性骨髓瘤使用硼替佐米周疗病例的疗效。其中初诊6例,复诊4例。全部病例均使用硼替佐米周疗方案:硼替佐米1.3mg/m2第1、8、15及22天静推,沙利度胺75mg第1-35天口服,氟美松15mg第1、2、8、9、15、16、21及22天静推。完成至少2次化疗者可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周疗。可评估7例,其中CR 6例,VGPR 1例。无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不良反应主要为带状疱疹(2/7)。结论:硼替佐米周疗方法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治疗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优势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