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报告260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男性214例,女46例。260例TCCF中绝大多数采用可脱性球囊导管栓塞治疗,无一例死亡,有192例保持了颈内动脉遇畅。本文讨论了各种血管内栓塞术的特点,认为可脱性球囊导管是栓塞治疗TCCF的较好方法,可首先选用。在讨论中,我们提出一种“双漏口征”。对于手术有指导意义,国内外尚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医院感控知识定期系统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2版)为教材,采用集体课堂授课、发放材料自学、现场操作、实地演示等方式对一所三级甲等医院96名感控联络护士进行培训,并采用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对医院感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培训后测试成绩(16.48±1.99)分,与培训前(12.06±1.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答题正确率由60.20%上升到82.40%。结论: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定期系统培训可提高其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方法仍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3.
54.
2012年8月底,国家出台了严厉的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限购措施,规定此类药必须凭身份证购买,对每人每次购买量也作了严格限制。麻黄碱是药,这是无疑的,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常用药以其为主要成分;但它同时也是毒,关于用其提毒的报道也是有根有据。那么,麻黄碱对人体而言究竟是"毒"还是"药"?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一组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于2005年9月~2007年2月期间,连续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治疗8例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就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策略及结果进行研究。结果8例均有软膜静脉逆流,Cog-nard分型均为Ⅳ型,其中6例患脑出血,2例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例血管造影示病变消失,1例术后神经功能下降。随访2~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下降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均未出现再次颅内出血,6例GOS=5,2例GOS=4。结论经动脉入路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栓塞可以完全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实时监控的效果。方法在信息系统应用前后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6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7.48%,2009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02%,两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胃肠道、血液及血管相关感染两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由2006年的44.32%下降至2009年的31.88%(P〈0.0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两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χ2=56.982,P〈0.01)。一联用药构成比两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用药构成比两年基本持平(χ2=14.642,P〈0.01);三联及以上用药构成比下降(χ2=10.005,P〈0.01)。结论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血管铸形法作海绵窦区的铸形血管解剖及选择典型的能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的病例资料,做对比研究,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鲜颅底标本,从动脉和静脉分别注入铸形剂,获得海绵窦血管铸形标本。选择6例包括典型的能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的病例资料的DSA影像资料及特殊合并脑干感染的临床病例。结果:海绵窦及其交通窦显示良好,颈内动脉及微小血管显示完全。显微结构显示清晰,且骨骼被漂白,铸型美观。临床典型病例能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并与形态学基础良好对比。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基础和临床对比研究对临床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技术要点。方法:全部病例均在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结果:7例中一次性栓塞成功6例,其中保留颈内动脉通畅4例,假性动脉瘤并鼻出血行颈动脉闭塞1例。结论: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可作为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经面静脉-跟上静脉入路对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8例,C型1例)。13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另有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而静脉痉挛闭塞,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造影仍见瘘存在,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但第2天感症状缓解,术后第21天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发现瘘门已经消失,术后1个月病人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最后消失。随访3个月至21个月未见复发。2例残留瘘口者,1例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2次造影复查,另1例于3个月造影复查,瘘的流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无临床症状未再进行治疗。其他病例未进行造影复查。结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A型CCF,可作为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而对于B、C、D型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