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国际普遍对先天性唇腭裂的认识是手术是其治疗的唯一和有效办法,根据手术的范围和对生命中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的影响程度,将其定义为"简单易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关节镜下行拇外翻手术的可行性及方法 .方法 采用10具新鲜保留踝关节的足部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首先建立内远背侧入路和内远跖侧入路,以骨磨钻磨除跖骨头内侧的骨赘,再建立内近侧人路,直到最终完全切除.从内远跖侧人路向内近侧入路方向作关节囊的紧缩缝合.建立外远侧入路和外近侧人路,松解外侧关节囊、拇内收肌斜头和跖籽骨韧带.最后,收紧缝合线,拇外翻畸形得到矫正.另外在20具防腐标本上作了进一步解剖学测量.结果 全部标本均成功完成手术.早期5例标本手术时间平均为108 min,发生1例肌腱挫伤、2例皮神经损伤、3例关节面软骨轻微损伤.后期5例标本手术时间平均为63 rain,未发生任何副损伤.各入路与周围血管、神经、肌腱等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结论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拇外翻足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3.
唇腭裂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唇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82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唇腭裂治疗的复杂性 ,和随之带来的包括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障碍等社会问题 ,因此唇腭裂的治疗正由单纯的外科手术治疗转换为包括妇产科、儿科、整形外科、口腔正畸科、修复科、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语音病理学、耳鼻喉科等多个部门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唇腭裂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对2 0 0 2年在本院治疗的 5 7例唇腭裂患儿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卫生调查 ,并探讨有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中药脊髓康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Ng R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及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切除T10节段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强的松组:术后至处死前每日灌胃强的松0.06 g/kg,首次在术后30 min给药。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同一时间分别给予脊髓康,每日50、25、12.5 g/kg。术后3、7、14 d分批处死动物,取损伤节段脊髓9例,分别利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脊髓组织中Nogo-A、Ng R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Nogo-A及Ng R的表达维持在基础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强的松组及脊髓康中剂量组Nogo-A、Ng R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康高、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各治疗组Nogo-A、Ng R m RN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术后7 d,模型组Nogo-A、Ng R m RNA水平升至最高,14 d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其他治疗组,其中强的松、脊髓康中剂量组效果最显著,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Allen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康能调节Nogo-A及Ng R基因表达,激活Nogo-Ng R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胶原在缺血组织中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配对方法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胶原)及实验组(生肌玉红胶原)3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基础上于大鼠右后肢缺血组织中植入不同的胶原制剂,分别于模型制作术后3,7、14及28 d取埋植的胶原制剂标本及标本周围约0.5 cm范围的缺血肌肉组织。通过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术后各时点的血流灌注情况,采用光度计法测定胶原制剂(生肌玉红胶原)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周围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缺血肌肉组织中各时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大鼠患肢呈现明显的缺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在术后3 d却呈明显的充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升高,且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14 d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术后28 d又开始回升,该3个时点实验组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及14 d实验组大鼠肢体的血流灌注值高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实验组胶原标本内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微血管计数于术后7及14 d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时点HIF-1α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玉红胶原通过诱导HIF-1αmRNA及VEGF mRNA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促进微血管新生,从而达到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生肌玉红膏提取液载入修饰后胶原(生肌玉红胶原)促鸡胚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空白组、对照组(无药胶原)、实验组1、2、3(分别将生肌玉红膏提取液以0.8、1.6、3.2mg/ml载入胶原),各组胶原植入7日龄CAM,孵化7天后取出,观察鸡胚成活、血管生长、胶原降解情况,测定植入胶原周围CAM内微血管数和胶原内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胶原内组织总DNA含量。结果:各实验组CAM内血管围绕胶原呈轮辐状生长,胶原包裹率和降解率均以实验组2最高,实验组2植入胶原周围CAM微血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胶原内总DNA量均高于对照组及其它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肌玉红胶原可以促进CAM血管新生,最佳浓度为1.6mg/ml。  相似文献   
87.
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溃疡愈合257例临床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为生肌玉红膏临床运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通过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由第三方数据管理机构将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派位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标准化治疗,并记录患者临床观察表的各项数据,由第三方数据管理、揭盲,并分析结果。结果揭盲后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构成比、病程、病因、发病部位及创面面积大小等方面分布均衡一致。实验组临床痊愈率与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001);实验组创面坏死脓腐组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腐组织脱落例数在治疗后14天至结束时起可达到对照组的1.4倍(P〈0.001);创面渗出液的形质、色泽、气味、性状及渗液量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4天实验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1天时更加明显(P〈0.001);下肢水肿的改善迟于脓腐的祛除,实验组在治疗后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分析显示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生肌玉红膏可祛除创面坏死脓腐、改善创面渗出液的状况,以“煨脓长肉”而促进肉芽生长,提高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率,临床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8.
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恒  马勇 《四川中医》2006,24(10):103-10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屈脊团身翻滚法,治疗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0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愈1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结论:常规牵引屈脊团身翻滚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肥胖及孕期超重对孕产妇围产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围生期心理筛查的288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肥胖及孕期超重对孕产妇围生期心理健...  相似文献   
90.
背景与目的 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是临床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同年龄反映了患者的不同生理状态,由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缺失激素受体属于激素非依赖性,年龄是否影响该类患者的诊疗决策和预后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诊断年龄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从美国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6年经病理诊断为I~III期的TNB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乳腺癌的诊断年龄将病例划分为18~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5组,比较各年龄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与患者的乳腺癌特异生存(BCSS)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30 576例TNBC纳入分析,中位年龄57岁(IQR:48~67岁),其中18~39岁3 007例(9.83%)、40~49岁6 071例(19.86%)、50~59岁8 097例(26.48%)、60~69岁7 176例(23.47%)和≥70岁6 225例(20.36%)。各年龄组患者间的诊断年份、种族、婚姻状态、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治疗及是否放化疗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诊断年龄的增加,肿瘤T分期和N分期呈现降低,组织学分级更好,治疗保乳率更高而化疗率更低。中位随访32个月(IQR:15~54个月),乳腺癌相关死亡3 482例(11.39%),各年龄段患者间的BCS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诊断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T分期、淋巴结分期、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治疗及放疗与BCSS明显有关(均P<0.05),化疗与BCSS无明显关系(P=0.284)。多因素Cox模型的校正分析结果显示,18~39岁(HR=1.00,95% CI=0.88~1.13,P=0.990)、40~49岁(HR=0.95,95% CI=0.85~1.06,P=0.330)和50~59岁(HR=1.03,95% CI=0.93~1.14,P=0.597)患者的BCSS与60~69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70岁患者的BCSS较60~69岁患者差(HR=1.56,95% CI=1.41~1.74,P<0.001)。在不同诊断年份、TNM分期、手术方式和放化疗状态的亚组人群中,年龄与BCSS的关系基本相似。结论 TNBC患者的诊断年龄与预后存在相关性,高龄(≥70岁)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而18~69岁患者的预后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