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为临床医师判断SPN的良、恶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6月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93例SPN患者,共收集29项可能判断SPN良、恶性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民族、BMI、体重下降(kg)、吸烟量、戒烟时间、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肺结核病史、慢性支气管炎史;影像学: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mm)、钙化、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洞、密度均匀、坏死、规则、CT平扫峰值、峰强化CT值;以及CEA(癌胚抗原)、CA125、颈部淋巴结肿大(B超提示),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民族、体重下降、吸烟量、戒烟时间、肿瘤部位、钙化、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边界清楚、规则、CT平扫峰值、峰强化CT值、CA125、颈部淋巴结肿大,在SPN良恶性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量、肿瘤部位、钙化、分叶、胸膜凹陷征、边界清楚、峰强化CT值、颈部淋巴结肿大,在其良恶性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年龄、吸烟量、肿瘤部位、胸膜凹陷征、分叶、峰强化CT值、颈部淋巴结肿大,为SPN的危险因素,而钙化、边界清楚,在SPN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相关文献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万方等数据库。从纳入的研究中直接提取或间接计算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的相关数据。结果 2001年至2022年间发表的30项研究, 共纳入12 227例患者。与肺叶切除术相比, 肺段切除术对术前CT影像确定为≤2 cm的NSCLC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有显著益处(OR=0.86, 95%CI:0.75~1.00, P=0.05), 患者的5年OS(OR=0.91, 95%CI:0.76~1.09, P=0.30)和10年OS(OR=1.22, 95%CI:0.67 ~2.21, P=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OR=0.87, 95%CI:0.67~1.13, P=0.30)和5年PFS(OR=0.87, 95%CI:0.69~1.10, P=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 患者的3年及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LCSS...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临床ⅠA期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99例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6例, 非淋巴结转移组15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ⅠA期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99例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中男86例(43.2%), 女113例(56.8%), 中位年龄57(52, 6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淋巴结转移组在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2.5 ng/ml比1.6 ng/ml, Z=-4.446, P<0.01)、CT肿瘤直径(2.38 cm比1.57 cm, Z=-6.952, P<0.01)、实性成分比例(CTR)(1.00比0.00, Z=-9.542, P<0.01)方面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两组之间在分化程度(χ2=38.271)、病理亚型(χ2=105.757)、经肺泡腔内气道播散(STAS)(χ2=47.276)、脉管瘤栓(χ2=16.358), 肿瘤部位(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究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6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先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分级,再依风险等级予以分级护理。比较两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手术前后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水平。结果:观察组VTE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最大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则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d时D-二聚体、P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与指导、个人特质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出院指导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VTE的发生,降低术后D-二聚体、PLT水平,促进术后恢复,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5.
目的欧洲药典4.6版质量规定,硫酸粘菌素的最大杂质不得大于4.0%。根据欧洲药典方法测定硫酸粘菌素含量及杂质,最大杂质峰与其相邻杂质峰不能完全分离,且其基线与主成分峰基线存在基线漂移,因此最大杂质的积分定量困难。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杂质分析方法,分析硫酸粘菌素中的最大杂质,用以优化欧洲药典方法杂质积分方法,准确测定最大杂质。结论建立的杂质分析方法能使最大杂质峰与其相邻杂质峰完全分离,确立杂质峰积分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以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在我院治疗的38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67%(38/2281),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肺切除术死亡者略低于非肺切除术后者(P〈0.05),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衰竭60.51%(23/38)。结论:严格手术指征,充分处理并发病,选择恰当手术时机,术中、术后加强监护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对降低手术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随着早期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验证,保功能的近端胃切除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端胃切除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各种抗反流术式中,重建"贲门-阀门"因与正常抗反流原理类似,一直是相关学者探索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胸腔镜同期治疗双侧肺大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手术治疗160例肺大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大泡部位及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108例):自发性气胸、单侧肺大泡,行胸腔镜下单侧肺大泡切除术,其中男88例、女20例,年龄(31.36±16.14)岁;B组(40例):自发性气胸、有双侧肺大泡,行胸腔镜下气胸侧肺大泡切除术,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37.63±18.84)岁;C组(12例):自发性气胸、双侧肺大泡,同期行胸腔镜下双侧肺大泡切除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2.58±16.06)岁。分析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对侧气胸发生率。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0个月。A组术后发生急性肺水肿1例,胸腔粘连11例,呼吸衰竭2例,术后肺漏气5例;随访期间复发自发性气胸5例,其中同侧2例,对侧3例。B组术后发生胸腔粘连4例,呼吸衰竭1例,术后肺漏气3例;随访期间复发自发性气胸18例,其中同侧3例,对侧15例。C组术后发生胸腔粘连2例,术后肺漏气1例;随访期间同侧复发自发性气胸1例。A组及C组对侧气胸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00,PBC=0.031)。结论同期胸腔镜手术预防性治疗对侧肺大泡,疗效满意,安全可靠,能有效预防对侧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及腹腔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普通的放化疗效果欠佳。随着针对其发病机制研发的敏感性较强的化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问世,药物治疗GIST进入新的阶段。本文就目前对GIST的分子学认识和临床药物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0.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已在基础及临床工作上开展多年的研究,对于其认识,经过了从组织来源的最终认识到目前在基因层面的深层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在临床工作当中对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强的伊马替尼的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一直在人们的关注下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阐释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的可能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