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0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以101名男性冠心病(CHD)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体格测量、生活史询问、膳食史调查并抽取血样作常规血脂和载脂蛋白B(apoB)测定。结果表明,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poB水平分别为(877±129)mg/L和(800±95)mg/L;研究还表明,体重指数和腰围/臀围比值(WHR)均与apoB水平具有密切关系,此外,喜食肥肉也与apoB水平升高有关,而VC摄入量则与apoB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了解体质量指数(BM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后的预后影响。方法:以DESIRE Ⅱ(The second drug-e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larization registry Ⅱ)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我院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6 005例患者,2006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本研究入选其中有体质量指数资料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3 001例。将这些患者按BMI分为2组,体质量指数(BMI)<23组和BMI≥23组,比较2组之间的临床情况和预后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共3 001例患者,BMI<23组506例和BMI≥23组2 495例,与BMI<23组的患者相比,BMI≥23组的患者年龄较小,伴随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较多,完全血运重建率低,总病死率低[HR 0.461,95%CI 0.262~0.808],2组心血管病死率和总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尽管BMI≥23组相对BMI<23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但是接受血运重构治疗后的总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93.
目的:获得在我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HCM患者457例,男性251例(54.9%),女性206例(45.1%),年龄2~84岁,平均年龄(47.9±16.0)岁。所有患者均有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对已知的与预后不佳相关的因素如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最大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家族史、并存疾病、并发症、临床症状等行COX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368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41.9±28.4)个月,其中男性248例(67.4%),女性120例(32.6%),随访率为80.5%。共发生25例死亡(5.5%),14例与HCM相关(猝死7例),5年的累积存活率为91.6%,10年为80.9%。第1年病死率为2.8%,第2年病死率为1.7%,第3年病死率为1.4%,第4年病死率为2.7%,第5年病死率为零。心功能NYHA分级(RR=2.90,P=0.017),射血分数(EF)值(RR=0.96,P=0.009)和心房颤动(房颤)(RR=2.40,P=0.009)为HCM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M患者预后与心功能差及发生房颤相关,年龄、流出道梗阻或有家族史均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94.
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日益增加,正确诊断冠心病并进行合理的二级预防已成为对心血管专业医师的基本要求。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显然不能满足对冠心病患者全面评价的需求。无创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近10~20年蓬勃发展,也得到广泛应用。正确认识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领域的应用,根据需要合理进行选择是正确评价和治疗冠心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
心率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情况下,心率与心肌收缩力之间存在“力一频率关系”,又称Bodmtich效应或Treppe效应,是指每一个心率的增加也会增加力量发展的速率,缩短达到最高张力的时间,使心肌的舒张加速。其机制为心率增加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钙内流,导致肌浆网内的钙负荷增加,从而增加了收缩时的钙释放。  相似文献   
96.
患女,64岁,因“冠心病,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糖尿病;肺癌切除术后”于2004年2月3日住院。患曾经在36年前(18岁)诊断为PDA接受开胸手术,疑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未行治疗(当时不具备技术条件),2年前又因左侧肺癌行左肺叶切除术。超声心动图提示PDA直径主动脉端10mm,肺动脉端6mm,肺动脉收缩压估测60mmHg(1mmHg=0.133kPa)。同年2月10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90%以上狭窄,  相似文献   
97.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的探索过程至今已整整30年,初始考虑基于衰竭的心脏是处于一种能量"饥饿"的状态,是能量需求增加而产生供应的相对缺乏.如果应用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就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心衰病人的能量平衡;长期治疗可使心肌肥厚趋于消退;改善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过程;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价患者院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3763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或CABG)患者根据院内是否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对两组院内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1%)、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3%)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4%、2.0%)。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住院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住院使用他汀类药物是预测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利于降低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
冠状动脉 (冠脉 )夹层和支架脱落是冠脉介入操作中较为常见和较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操作成败和患者安危。现报告同时发生两并发症的病例 ,经处置获得成功。患者男 ,5 5岁 ,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于 1999年 6月入院。病情稳定 1周后行冠脉造影 ,显示左前降支 (LAD)近中段 99%狭窄且紧邻第一对角支 (D1)开口 ,D1近段 6 0 %狭窄 ,右冠脉近段 80 %局限性狭窄。决定行前降支病变的经皮冠脉成形术 (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术。操作中LAD中段发生夹层 ,累及D1开口 (未预先放置导丝保护 ) ,血流缓慢 ,患者出现心绞…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测定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HCM患者53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BNP的测定。观察BNP水平与临床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关系。结果:53例中男性36例(67.9%),年龄(47.8±14.6)岁,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26例(49.1%)。HCM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梗阻型患者明显高于非梗阻型患者[(1 404.2±1 087.2)fmol/mL比(837.2±792.6)fmol/mL,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在非梗阻型患者中与血浆BNP相关的因素为NYHA分级(r=0.696,P<0.01)、左心房内径(LAD)(r=0.617,P<0.01)、二尖瓣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r=0.988,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r=0.731,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r=-0.733,P<0.05);而与梗阻型患者血浆BNP水平相关的因素为胸痛和呼吸困难的症状(r=0.418,P<0.05)与LAD(r=0.421,P<0.05)。结论:HCM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升高,梗阻型患者高于非梗阻型患者。对于梗阻型与非梗阻型患者,血浆BNP测定可能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