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0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探究LVEF〉40%伴心衰的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3286例患者。至少随访1年,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A组LVEF〉40%并无心衰者(2022例)、B组LVEF〉40%伴心力衰竭者(1070例)、C组LVEF≤40%(194例)。比较各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院内、长期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 67.1%患者接受PCI治疗,32.9%患者接受CABG治疗,A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最高。LVEF〉40%的冠心病患者中伴有心衰的患者并不少见,占34.6%。LVEF≤40%组患者院内死亡率、长期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LVEF〉40%伴心衰者组患者院内死亡率、长期死亡率明显高于LVEF〉40%并无心衰者组患者。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LVEF≤40%组患者死亡风险是LVEF〉40%并无心衰组患者的2.3倍(HR2.324,95%CI0.982~5.728),LVEF〉40%伴心衰组患者死亡率是LVEF〉40%无心衰组患者的1.3倍(HR1.275,95%CI0.792~2.053)。结论 LVEF〉40%的冠心病患者中伴有心衰的患者并不少见死亡率高,是LVEF〉40%无心衰组患者的1.3倍。  相似文献   
72.
关爱心脏(三)——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脑血管病的始动过程,而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对它的识别与干预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对血脂异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下面重点谈谈这个问题,以望得到全民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出院前)他汀类药物应用对长期服药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8~1999年从我院出院的AMI患者,根据出院前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与非他汀组,随访两组主要终点即全因死亡、因心绞痛再住院、非致死性再梗、血管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同时观察两组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60例,完成随访227例,其中在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组)107例,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非他汀组)120例,随访(52.5±16.1)月。(2)随访期间他汀组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降低(31.8%比50.8%;P=0.004)。(3)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仅年龄和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主要终点显著相关(P均为0.038)。(4)随访期间他汀组患者比非他汀组患者服药率明显提高(62%比19.4%;P<0.001)。结论AMI早期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减少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提高长期服药率。  相似文献   
74.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NYHA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 ,记录心力衰竭发生时间、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病因、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实验室检查结果 ,随访至 2 0 0 3年 9月 ,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 ,用寿命表法统计 1年、3年和 5年死亡率 ,Kaplan- Meier法绘制心力衰竭的生存曲线 ,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以上临床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 15 0例 ,其中男性 10 0例 ,女性 5 0例 ,平均年龄 (6 1. 88± 12 . 4 )岁 ,在平均 6 2个月的随访中共死亡 6 2例 ,自心力衰竭发生起 1年、3年和 5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 2 0 . 37%、33. 6 0 %和 4 7. 83% ,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 4 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显示 ,老年患者预后较差 [相对危险度RR 2. 0 5 8,95 %可信区间 (CI) 1 .0 96~ 3 96. 7,P =0 .0 2 5 ],入院时收缩压较高的患者 (RR 0 . 983,95 %CI 0 . 96 9~ 0 .997,P =0. 0 19)和LVEF≥ 4 0 %的患者预后较好 (RR 0 . 4 13,95 %CI0 . 2 2 1~ 0 . 772 ,P =0 . 0 0 6 )。结论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 ,年龄、入院收缩压和LVEF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5.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生存率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影响因素,对我院住院心衰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方法:入选1997-1999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NYHAⅢ~Ⅳ级心衰患者,记录心衰发生的时间、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病因、心脏超声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至2002年12月,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用寿命表法统计1年、3年和5年病死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以上临床指标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高病死率一直被认为是其显著特征。1993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显示,CHF年病死率达21%。全球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慢性左心室收缩性衰竭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对其病理机制的  相似文献   
77.
Morphologicaldiversityisonecharacteristicof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HCM) ,butitisnotcommonthatHCMisassociatedwithapicalleftventricularaneurysm (LVA )withoutevidenceofacoronaryarterylesion Wereportonsuchacaseandreviewthepathogenesis,manifestationsanddia…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比较我院 1990年与 2 0 0 0年两年间心力衰竭患者住院与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 1990年与 2 0 0 0年在我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 1990年 6 2例 ,2 0 0 0年 5 7例 ,比较其一般情况、心力衰竭原因、心功能情况 (NYHA分级及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 )、住院过程中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1990年时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比例比 2 0 0 0年高 (12 %比 3% ) ,1990年时心力衰竭主要的病因为瓣膜病 (35 .5 % ) ,2 0 0 0年时高血压性心脏病为首要原因 (2 8.1% )。两年主要的用药差别在于 1990年较多的患者使用了钙拮抗剂 (2 9%比 4 % ) ,而 2 0 0 0年较多的患者使用了 β受体阻滞剂 (6 3%比 6 % )。 2 0 0 0年治疗的总有效率较 1990年明显高 (91.3%比 6 4 .5 % ) ,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2 1.0 %比 5 .3% )。结论  1990年与 2 0 0 0年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病因发生了改变。随着治疗方法与治疗观念的进步 ,治疗效果获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9.
注重临床试验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主席RobertRonow在 2 0 0 2年第 2 5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 ,指出现代医生的两大任务是探索新的知识 ,并注重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 (Todiscovernewknowledgeandtransferittoclinicalpracticeandtothecommunity) ,使大众受益。现就以下 3方面加以阐述。1 循证医学模式的重要性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的传统医学模式转化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模式。所谓循证医学 ,即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 (最佳的证据 ) ,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 ,作出医学方面决策的实践活动 (…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