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0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试验组,A组)和30例正常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软斑组(A1,n=20)、混合斑块组(A2,n=20)、硬斑组(A3,n=20)。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标本中AP-1亚单位c-Ju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反映AP-1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F水平。结果 (1)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Jun mRNA及蛋白较对照组表达上调(P0.05),A1组较A3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A2组与A1组和A3组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斑块组比健康对照组血清中MIF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A1组较A3组含量显著增高(P0.05),A2组与A1组和A3组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F浓度与c-Jun表达水平明显呈正相关(r=0.759,P0.01)。结论 AP-1和MIF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显著相关,其可能作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AP-1表达量与MIF浓度越高,斑块不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12.
正穴位埋线法根据针灸"静以留针"的原则,针对需要留针治疗的患者,辨证施治,取穴配方,发挥针刺、穴位及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1]。穴位埋线以人体易于吸收的一种异体蛋白为"线",埋入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后,经过分解吸收后,对机体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种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使人体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和提高,进一步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平衡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病因构成、临床特征和治疗管理,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诊断和治疗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流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依据中华医学会2013年修订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咳喘门诊和病房诊断为慢性湿性咳嗽的726例合格病例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青岛地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及治疗情况。结果 1)726例病例中前5位病因分别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47.1%)、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IC,24.7%)、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7.85%)、哮喘并感染(占6.74%)、胃食管反流(GERC,5.23%)。2)不同年龄儿童病因构成比不同,各病因咳嗽发作时间、痰液外观和细胞学分析不同。3)主要诊断修正率中多病因修正率高达55.55%,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首诊3~4种药物联合治疗占45.31%。结论 1)青岛地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病因构成与慢性咳嗽病因构成不同。2)缺乏规范的治疗管理,修正诊断比例仍较高,提醒临床医生应重视临床疗效观察,注意多病因和病因不明的病例,根据观察、等待、随访的原则,及时修正诊断,调整用药,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中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期间放射性肺损伤(RILT)风险模型,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94例拟行IMRT的中老年食管癌患者,按照3:1分别纳入模型组(n=145)、验证组(n=49)。记录2组患者RILT发生率,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模型组患者RILT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基于风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组、验证组模型应用效能,并使用Kolmogorov-Smimov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校准度和净收益率。结果 模型组RILT发生率为14.48%(21/145),验证组为16.33%(8/4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754)。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KPS评分<80分、放疗总剂量≥50 Gy、同步化疗、合并糖尿病,以及肺V5≥55%、V10≥38%、V20≥28%、V30≥20%、肺平均剂量≥13 Gy,均为导致中老年食管癌患者IMRT期间RILT发生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刘田田  左维泽 《吉林医学》2014,(8):1577-1579
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在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9例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肝患者与123例健康人的血清AFP、CA19-9的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患者血清中AFP、CA19-9的阳性率较健康人高(P<0.05),且随病情程度的加重,阳性率增高(P<0.05)。结论:血清AFP、CA19-9明显升高对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血清AFP、CA19-9水平会随病情程度的改变而变化,应密切检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夹夜法和目测法调查鼠类侵害情况.结果东湖区常年有鼠情危害,鼠密度高峰在5、6月份,9月份也是高峰时期,捕获的鼠种构成褐家鼠占73.02%,黄胸鼠4.76%,小家鼠22.22%,年平均密度为1.27只/100夹夜.结论通过对城区统一灭鼠后的灭鼠效果自查,防鼠设施、内外环境鼠迹均达标,但是灭鼠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需持之以恒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与磷酸奥司他韦、喜炎平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某院发热门诊诊治的1 358例儿童流感病例,根据筛选符合入组条件者1 350例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50例。A组采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B组采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C组采用喜炎平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缓解时间,显著短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和化验检查为主,A组发生率为26%,与B(35.1%)、C组(30.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流感病例采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效果理想,较奥司他韦、喜炎平更快地改善发热和流感症状,可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好,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K-Akt)通路的一个关键调节分子.PDK1可通过激活Akt,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目前已经发现PDK1在头颈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胰腺癌、食管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抑制PDK1过表达可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找到新的突破点.目前已有多种PDK1抑制剂投入生产,发挥了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与患者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资料132例,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方法检测原发肿瘤或者转移肿瘤组织的EGFR突变状态,随访患者疾病发展,分析EGFR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与性别、吸烟状态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及EGFR突变状态有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越小、EGFR发生突变更易发生脑转移。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其中吸烟是影响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GFR基因突变患者更易发生脑转移,接受TKI及脑部放疗等治疗后,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Exendin-4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腺甘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及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只6周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A组);将20只6周雄性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和用药组(C组),每组10只,A、B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20μg/kg生理盐水;C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20μg/kg Exendin-4,每周测量各组小鼠随机血糖情况。连续用药4周后,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变化,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AMPK、mTOR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TC、TG、随机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主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壁可见不稳定斑块,有大量脂质渗透,与A组比较,B组主动脉胶原纤维含量降低[(76.30±5.08)%vs.(52.30±6.65)%],AMPK、LC3蛋白表达平均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