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3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传统中药龟甲胶蛋白质、肽成分进行组蛋白质组分析。方法采用饱和硫酸胺沉淀,透析脱盐法获得龟甲胶蛋白质成分,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s Inc.ProteinChip Biology System(PBSⅡ )及配套的NP10芯片、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 MS,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 metry)技术,分析了龟甲胶1 500~13 000 Da区间蛋白质、肽分布及其分子量。结果龟甲胶蛋白质/肽质量1 500~3 000区间显示1个分子量峰;4 800~5 400显示3个分子量峰,其中相对分子量分别相差410.8、151.7;8 000~8 600区间显示1个分子量峰;10 000~13 000区间显示1个分子量峰。共获得6个肽分子量峰。结论通过分析,可以形成龟甲胶蛋白质/肽成分质量指纹图,可作为龟甲胶数字化质控标准;并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及验证龟甲胶功能相关活性蛋白质/肽成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提高体外分离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成功率。建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根脐带(至少20 cm)冲净淤血,采用加工穿刺针固定脐静脉灌注消化液,一根用0.2%胶原酶Ⅱ,另一根用0.1%胶原酶Ⅰ和0.25%胰酶等比混合消化液,比较两种酶的消化效果。收集细胞并用含有10 ng/mL的VEGF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及传代。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结果两种消化酶方法均获得了相当数量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胶原酶Ⅱ的消化效果稍优于混合消化酶,且比较理想的消化时间均为13 min,细胞接种后4~5 h开始贴壁生长,1周左右可生长成单层,光镜下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内皮细胞胞浆中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细胞周期显示约有50.6%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胶原酶Ⅱ和胶原酶Ⅰ与胰酶等比混合消化液灌注法是获得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一种可取方法,而胶原酶是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首选消化液,成功率高,可靠性大,可成功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与 TCD技术联合应用对 TIA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了 78例 TIA患者的颈动脉彩超与 TCD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彩超与 TCD检测可分别获得 TIA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讨论 :颈动脉彩超与 TCD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 TIA患者颅内外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客观的影像学和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GCT)中p73、P15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30例骨巨细胞瘤标本分别按照Ennecking分期、有无复发、有无转移进行分组。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组中的p73蛋白和P15蛋白的表达。结果p73蛋白和P15蛋白在GC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和56.7%;p73蛋白和P15蛋白的表达强度随Ennecking分期的增高而增加(P〈0.01),二者在复发组的表达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此外,P15蛋白的表达在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1);p73、P15蛋白在GCT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73、P15蛋白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有助于评估肿瘤的预后。p73和P15的相关性可能是肿瘤抑制性基因网络性结构复杂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与方法 :为保证保健食品正衡片应用的安全性 ,进行了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大鼠传统致畸试验。结果 :4项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致畸试验未见对大鼠母体及胚胎毒性。 结论 :在本受试剂量范围内 ,正衡片对遗传物质无损伤 ,对胎鼠无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26.
作者采用改良的Ag-NORs染色技术和PCNA抗体标记对按Jaffe分级的48例骨巨细胞瘤细胞核进行研究,以探求Jafe分级方法是否反映骨巨细胞瘤的增生活性。结果显示随病理分级增高,基质细胞内的Ag-NORs颗粒数均值增加,病理分级之间,基质细胞内Ag-NORs颗粒均值除Ⅱ、Ⅲ级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值>0.05)外,其余各级之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有增高的趋势,经卡方检验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基质细胞内Ag-NORs计数与PCNA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此研究说明Jafe三级病理分级方法尽管在临床上有时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不相一致,但在病理上仍反映了它的细胞增生活性,尤其Ⅱ、Ⅲ级应同样对待。如果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此分级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7.
生长灵致突变和致畸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为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8例妊娠37周-42周有引产指征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米索前列醇组(78例)、催产素组(60例),分别用米索前列催产素引产。结果:米索前列醇组足月引产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催产素组的80%(P<0.01)。米索前列醇组临床发动时间明显短于催主素组(P<0.01).索前列醇组剖宫产率低于催产素组(P<0.05)。总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引产能促宫颈成熟及发动子宫收缩,是一种方便、有效、较安全的引产方法,但子宫收缩过频有一定的发生率,引产中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服用3种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敏定偶、左旋18-甲基炔诺酮(18-甲),拟探讨3种口服避孕药对骨代谢的影响,阐明何种药物更适合于调整月经周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方法:将试验对象随机分成3组,分别服用3种药物,进行人工月经周期。结果:血清前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醇在妈富隆组和敏定偶组服药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妈富隆和敏定偶对骨代谢的影响相似,而且要优于18-甲。提示我们经常短期应用激素类口服避孕药的青年女子应该慎重,以免产生积累性负面效应,18-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30.
背景:激光解析、离子化一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为以蛋白质/肽为主要成分的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目的:对传统中药地龙蛋白,肽成分进行蛋白质组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4-12/2005-10在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生干地龙和炮制品(沙烫)地龙,均购于湖南长沙九芝集团芝林大药房,源产地湖南.方法:以蛋白质芯片为载体,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法获取两者所含蛋白质,肽成分信息.主要观察指标:两种地龙Mr 1500~13 000区间蛋白质、肽分布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共获得29个蛋白质,肽相对分子质量峰,其中生干品地龙17个有意义峰,炮制品地龙获取12个峰;多个相邻蛋白质峰之间质量相差一个氨基酸残基.并且生地龙与炮地龙有多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极为相近,推测可能为相同的肽段.结论:应用激光解析、离子化一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以形成生品地龙及炮地龙蛋白质,肽成分质量指纹图,可作为地龙数字化质控标准,并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及验证中药地龙功能相关活性蛋白质/肽成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