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讨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对额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免疫阳性细胞的影响。方法用水迷宫训练SD大鼠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额叶SDF-1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额叶可见少量圆形或椭圆形SDF-1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在外颗粒层、外锥体层、内颗粒层和内锥体细胞层,分子层和和多形层少见阳性细胞。阳性细胞的胞浆淡黄色,颗粒状免疫反应产物附于细胞膜内面。游水组大鼠额叶皮质SDF-1免疫阳性细胞不论分布还是形态均未见与对照组的有明显差异;模型组训练7d的大鼠额叶SDF-1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与对照组的比未见明显差异。训练14d和21d的再细胞形态上以锥体形或三角形为主,在分布上,额叶II区较I区的密集,在SDF-1表达上训练21d的比训练7d和14d的明显增多。结论大鼠额叶内SDF-1免疫阳性细胞可能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引致的形态学可塑。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新鲜周期,拮抗剂方案对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进行体外受精、新鲜胚胎移植的149周期,分析拮抗剂方案中的排卵延迟对IVF-ET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按照是否用拮抗剂分为2组,其中拮抗剂方案组共83个周期,非拮抗剂方案组共66个周期.结果 非拮抗剂方案组分娩孕周及单胎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拮抗剂方案组(P值分别为0.022、0.010),而2组中双胎低体重儿体重、双胎高体重儿体重、双胎新生儿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7、0.754、0.839).非拮抗剂方案组孕早期B超胎囊数、胎心数、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胎停育率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P值分别为0.000、0.002、0.000、0.019、0.039、0.009、0.024).结论 IVF-ET中拮抗剂方案引起的排卵延迟并未增加早产、胎停育、新生儿低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贫血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围术期用血提供依据,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月我院295例结直肠癌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情况。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体积、肿瘤分期、住院时间等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295例术中失血量大于600 mL者106例(35.9%),术中红细胞输注率为49.2%。红细胞输注率较高与术前贫血(Hb<100 g/L)率(51.0%)较高有关。术中红细胞输血量占围手术期用血的52.1%。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P<0.001)和肿瘤部位(结肠癌P=0.004;直肠癌P=0.003)。对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而言,显著相关的变量是肿瘤体积(P=0.037),而患者年龄、性别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红细胞输注量与住院时间(术中P=0.428,围手术期P=0.604)、手术切口类型(P=0.784)...  相似文献   
74.
处女膜闭锁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者常因相关症状就诊 ,后做超声而提示此病 ,本院 6例转入妇科经手术及时得到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6例处女膜闭锁患者 ,年龄 13~ 16岁。患者因尿储留、大便困难、下腹部包块及阵发性腹痛来就诊。临床拟查肾、输尿管、膀胱、及下腹部包块 ,超声检查过程发现子宫、阴道、盆腔异常回声。使用威迪AI - 5 2 0 0 ,西门子SMZ -PRI MA实时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 5MHz。检查时膀胱适度充盈 ,仰卧位 ,探头置于下腹部 ,扫查膀胱、子宫、阴道及附件 ,横、纵、斜不同切面多角…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辅以家庭访视的护理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出院后自我形象的影响。方法:选择即将出院的20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还接受以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框架的为期6个月的电话随访及家庭访视,对照组只接受常规乳腺疾病健康教育。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2个月末、6个月末分别测评两组患者自我形象水平,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乳腺癌患者BIBCQ各维度及总分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及其在时间和干预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框架的电话干预手段可有效的减轻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其生活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形象水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不同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PTNB)诊断胸膜下结节的价值。方法 147例胸膜下结节患者接受CT引导下PTNB,根据穿刺针与胸膜角度分为长路径组(穿刺针与胸膜角度≤50°,83例)与短路径组(穿刺针与胸膜角度50°,64例),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单次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分析两组中直径≤10 mm、10~20 mm、≥20 mm结节之间调针次数、穿刺时间、患者气胸及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诊断准确率、单次穿刺成功率及气胸、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路径组对于直径≤10 mm及10~20 mm结节的调针次数及穿刺时间均短于短路径组(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不同路径PTNB对胸膜下结节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对直径20 mm胸膜下结节建议长路径穿刺。  相似文献   
77.
孙云鹏  何欣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34-4035
[目的]探讨额部皮肤固位解剖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解剖室的15具经40.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头骨额部进行解剖,观察额部皮肤的固位结构;同时切取颅顶部延伸至眉区域的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对浅筋膜的膜层在颅骨膜、深筋膜或骨膜,观察该处的固位结构及其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通过HE染色发现,浅筋膜的膜层与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具有相关性,该部位的皮肤固位结构主要为眉内侧固位结构、额固位韧带、颧骨眶部固位结构、额骨颧突固位结构、额部肌肉下致密区的是限制额部皮肤上提的主要诱因,对手术中提升患者的额部皮肤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额部固位结构主要是浅筋膜的膜层在特定部位进行紧密的愈着,纵向的纤维相应的增厚,将皮肤固定于局部得到提升,为临床上研究额部皮肤老化、眉下垂的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8.
79.
李波  何欣  罗宏涛  杨荣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0):683-686
  目的  了解CK7、CK20及TTF-1在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联合应用这3种标志物对判断转移性腺癌原发部位的价值。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的  方法  , 检测CK7、CK20与TTF-1在229例腺癌及1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3种抗体在不同组织来源肿瘤中的表达可以组合成8种模式: CK7+/CK20-/TTF-1+: 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率较高(50%); CK7+/CK20-/TTF-1-: 涎腺腺癌(94.44%)、乳腺小叶癌(85.71%)、卵巢浆液性癌(71.43%)、胆囊腺癌(63.64%)、宫颈腺癌(61.54%), 阳性率较高; CK7+/CK20+/TTF-1+: 阳性率均不高; CK7+/CK20+/TTF-1-: 阳性率均不高; CK7-/CK20-/TTF-1+: 阳性率均不高; CK7-/CK20-/TTF-1-: 前列腺癌(100%)、食管鳞癌(100%)、肾透明细胞癌(90.90%), 阳性率较高; CK7-/CK20+/TTF-1+: 阳性率均不高; (CK7-/CK20+/TTF-1-: 肠腺癌(66.67%)阳性率较高;  结论  联合检测(CK7、CK20及TTF-1抗体有助于判断部分转移性腺癌的器官来源, 缩小原发肿瘤的搜寻范围。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肥胖程度发生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方法】收集2017年一项上海孕妇队列研究的问卷调查信息、血液和尿液样本,共纳入2 455名单胎孕妇。根据研究对象身高和自报孕前体重计算孕前体重指数(BMI)。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采用酸消化法测定尿碘水平。比较孕前不同肥胖程度孕妇妊娠期各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根据本队列建立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并判断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评估孕前不同肥胖程度发生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结果】随着肥胖程度增加,母体妊娠期FT3(P<0.001)和TT3(P=0.001)水平逐渐增加,FT4水平逐渐降低(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前正常体重组相比,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妊娠妇女妊娠期发生单纯低甲状腺血症(OR=3.85,95%CI:2.08~7.14,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