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6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于德民 《药品评价》2009,6(6):209-209,217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致糖尿病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加有效地阻遏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成为糖尿病学界重大而亟待解决的问题。DCCT、UKPDS等循证医学研究提示我们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获益,众多学者期望通过强化降糖治疗来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降低糖尿病的致死、致残率。然而,ACCORD、VADT、ADVANCE研究结果一次次让我们感到失望和沮丧。难道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真是无路可走吗?面对重重迷雾,我们再次回顾UKPDS研究,显示LDL—C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升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琼脂糖微囊化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微囊化猪胰岛的体外、体内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经胰导管连续灌注胶原酶技术分离和纯化猪胰岛。国产琼脂糖作为制备微包囊的免疫隔离材料,用“相分离”方法包被成年猪胰岛。21只糖尿病大鼠用于实验,对照组6只,移植组15只。其中6只腹腔内植入微囊化胰岛,6只腹腔内植入未包囊胰岛,3只肾包膜下植入未包囊胰岛。数据做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微囊化胰岛在1个月的培养期间可持续分泌胰岛素。囊内细胞生长良好,微囊没有溶解和破碎。培养2天的微囊化胰岛对高糖与茶碱刺激有明显反应,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低糖的1.83倍和2.28倍(P<0.01)。对6只糖尿病大鼠施行腹腔内植入微囊化胰岛手术,2000~3000个/只。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第4天血糖明显下降,第7天时血糖降至正常范围,维持30天。结论琼脂糖微囊具有较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胰岛素组(INS组)30例和胰岛素+二甲双胍组(INS+MET组)30例,INS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7±9)岁,INS+MET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39±10)岁。两组患者在人组时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指标及肝脏酶谱、初始胰岛素剂量之间具有可比性。2组均予静脉纠酮补液治疗及胰岛素强化治疗酮体转阴后,INS组继续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INS+MET组在使用胰岛素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后2组体质指数、血糖、HbA1c及肝酶指标、血脂及肝脏超声学积分变化;比较2组胰岛素日剂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浆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以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2组HbA1c达标率无明显差异(INS组和INS+MET组分别为86.7%比82.8%,X^2=0.174,P〉0.05);INS+MET组治疗后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INS组(t=3.648、2.883、2.699,均P〈0.05);INS+MET组治疗12和24周AL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3.2%和32.2%(t=4.264、4.976,均P〈0.05),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则分别下降23.1%和37.5%(t=6.364、6.315,均P〈0.05)。治疗后INS+MET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INS组(2.8±1.3比3.7±1.4,t=2.311,P〈0.05);治疗后INS+MET组HOMA-IR较INS组明显改善(2.7±0.8比3.8±1.0,t=0.219,P〈0.05),胰岛素日剂量是INS组的41.8%,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INS组[(28±9)比(36±9)ng/L,t=3.110,P〈0.05],而脂联素水平高于INS组[(7.2±1.2)比(5.5±1.4)μg/L,t=5.023,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肝酶指标、改善肝脏影像学转归,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格列美脲两种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列美脲是第3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不仅具有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还有较强的胰外作用,具有起效快、药效长、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特点.因此,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一般建议每日顿服,但为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也常采用一日2次的给药方案.在这2种不同给药方案的选择上,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将通过探讨以上2种不同方案对血糖的降糖疗效,为临床上合理应用该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6.
胰岛β细胞内的线粒体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糖代谢紊乱,出现特殊的临床表型. 1 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与遗传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氧化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的重要细胞器.人类线粒体……  相似文献   
67.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呈现脉冲方式,参与其分泌调节的途径一是葡萄糖调节,即K_(ATP)通道依赖的触发通路;二是非K_(ATP)通道依赖的扩大效应通路,两条途径协调作用。其调节机制目前认为与Ca~(2+)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关,同时一些神经体液因子也参与了脉冲式分泌的体内调节。而2型糖尿病者的脉冲分泌出现异常,予以减轻体重、磺脲类药物、胰升糖素样肽-1等干预,可以改善胰岛素的脉冲式分泌。  相似文献   
68.
<正>2008年揭晓的三大临床实验从患者人数、综合治疗、降糖达标等诸方面设计的可谓尽善尽美,但其临床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并提示对于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可能不利于患者预后。这个结果使内分泌医生充满了困惑,幸好还有DCCT和UKPDS研究的后  相似文献   
69.
胰岛素作为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担任着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角色;同时,其亦可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促进视网膜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新生,该功能可能是胰岛素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恶化的原因.因此,胰岛素可能是糖尿病治疗的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70.
糖尿病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足(diabetic foolDF)的基本原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血管和神经病变互相影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足病,包括足趾疾病、胼胝形成、皮肤损害和足溃疡,肌肉骨骼病变致足变形。DM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往往导致足的感觉缺失或降低而易受外伤;由于合并周围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